在剛剛結束的北京高中數學聯(lián)賽,也就是CMO預賽中,一位名叫劉喆的13歲少年成為了近期家長們津津樂道的傳奇人物。
他以絕對優(yōu)勢成為北京市第一名,年齡卻比其他參賽選手小了整整三四歲,人送稱號“喆神”,成為了繼“韋神”韋東奕、“言神”鄧樂言之后,數競界又一位天才少年崛起。
01.
北京有劉喆
上海有鄧樂言
劉喆來自北京十一學校,從小就展現(xiàn)出驚人的數學天賦,一年級學會了三年級的知識點,入選了某知名數競機構的三年級集訓隊。
7歲時,他已經可以背出自然常數e的小數點后50位,用時僅14秒,同年,他獨立完成“完美矩形”系列研究,手繪出9階至11階矩形圖形。
到了8歲,在沒有參考書的情況下,獨立完成了正十七邊形尺規(guī)作圖,這可是數學史名人高斯在青年時代的經典成果。
圖源:網絡
在其他小孩還在學習100以內加減乘除的時候,劉喆已經展現(xiàn)出不符合年級的邏輯推理能力與抽象思維力。
到10歲通過解析幾何方法獨立解出CMO真題幾何難題,更可貴的是,這不是靠刷題,而是真正的理解、推演和創(chuàng)造。
劉喆的升學之路同樣開掛,10歲就被十一學校盯上,直接從四年級跳級到初一,12歲又再次跳級到高一,然后就開啟了數競征戰(zhàn)。
在正式參加北京高中數學聯(lián)賽之前,劉喆已經在多個賽事中嶄露頭角,比如:
2020年獲“數學花園探秘”活動勇攀高峰獎;
2020年“云游中國·數學華夏”青少年研學活動金獎;
2021年希望數學國際精英挑戰(zhàn)賽個人一等獎;
2024年第七屆劉徽杯比賽中,其對三角函數難題的完整解答被評委吳康教授推薦為“最優(yōu)示范”。
在如此出色的成績加持下,劉喆能夠奪下CMO預賽也是意料之內。有人說,這個成績意味著他未來進入國家集訓隊毫無懸念,成為下一位IMO金牌得主指日可待。
圖源:網絡
北京有劉喆,上海有鄧樂言。2025屆IMO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正式落下帷幕,中國隊火力全開,喜提全球團體第一,全員摘得金牌。
剛剛進入高一的鄧樂言是今年國家隊最年輕的成員,CMO唯二拿滿分的成員,也是中國數學奧賽史上第一位在初中階段就完成了高中季賽大滿貫的天才少年。
很多人說言神現(xiàn)在的數學水平,或許已經超過了高一時的韋神。
02.
天賦、興趣和自律
少年數學天才成長之路
少年天才的故事吸引著無數家長向往,但是他們的成功卻很難復制。
首先是天賦。網上流傳一句話,生活可能會欺騙你,但數學不會,因為數學不會就是不會,所以數學也成為了一個人智商以及判斷是不是天才的最佳標準。
無論是劉喆還是鄧樂言,都從小展現(xiàn)出了異于普通孩子的數學天賦。
鄧樂言3歲時,就可以輕松記住媽媽手機里所有聯(lián)系人的電話,小學時同齡人還在為課本里的基礎題發(fā)愁,他已經開始解高年級的數學難題。
三年級,鄧樂言就學完了小奧到4年級的課程,到了下學期,初中數學和初中小藍本都刷完了。
六年級下學期,他完全掌握了高中數學的全部知識,高考數學題輕松拿到140分。
圖源:IMO
天賦之下,是興趣驅動的自律。
劉喆每天6:30起床,晚上11:00準時休息,堅持固定的數學練習時間與思考時段。
鄧樂言在華育中學時期每天刷題、整理、歸納的筆記堆滿半間書房,但是他從不熬夜、不浮躁,保持自己的節(jié)奏。
另外,家長的敏銳觀察和悉心培養(yǎng)至關重要。
劉喆媽媽在曾分享了他的學習軌跡,從一年級開始系統(tǒng)使用《學而思秘籍》藍黃套裝、《明心數學資優(yōu)教程》這類進階教材。
還在學習之外大量閱讀《好玩的數學》《數學的故事》等有啟發(fā)性書籍,培養(yǎng)孩子對數學的感覺。
鄧樂言媽媽發(fā)現(xiàn)孩子對數字敏感后有意識地在家教他一些簡單的奧數題,比如蝸牛爬井、植樹問題、數字謎、數圖形等。
到了大班,媽媽發(fā)現(xiàn)孩子需要更專業(yè)的知道,于是就為他報了人生第一個奧數班。
圖源:IMO
另外,學校的支持和資源投入也必不可少。
十一學校去年在五大學科競賽中共斬獲30枚獎牌,其中數學學科獲得6枚金牌和7枚銀牌,足見其數競實力。
華育中學同樣以競賽而聞名,2024年CMO,華育中學學生中有5個國集,11金8銀共19人奪得獎牌。
十一學校和華育中學都是北上頭部中學,為兩位天才提供了量身定制的學習環(huán)境和資源,使他們能夠在更適合個人發(fā)展的土壤中充分成長。
03.
普通家庭如何看待
數學天才和競賽教育
需要警惕的是,社會輿論對天才的過度追捧,很容易制造新的焦慮。當別人家的孩子取得成功,很多家長就會陷入比較之中,忘記了教育的本質。
從“喆神”和“言神”的故事中,我們也看到了更值得普通家長參考的教育啟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讓孩子對學習充滿熱情,在熱情中萌生驅動力,那么就要讓他們盡情地探索,找到自己的的興趣。
學習節(jié)奏要有松弛感,死記硬背、臨時抱佛腳不僅打擊孩子的學習熱情,而且還會造成逆反心理和學習焦慮,應該讓孩子該休息的時候休息,該努力的時候努力。
家庭支持的關鍵是陪伴和信任,而不是焦慮和比較。絕大部分因學習抑郁的孩子都是因為家長的過度干預和過高的期望,家長放寬心,孩子自然能夠學得舒心。
該不該讓孩子走競賽賽道,一直是縈繞在各位家長心中的大難題。
圖源:網絡
目前小升初階段,國內頂尖中學,如北京的人大附、清華附中,還是上海的上海中學、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等都將奧賽看作重要的評估標準。
但長沙名師陳新奇直言,“不是特別聰明,不是特別厲害,就別學競賽了”,因為競賽的路遠比大家想象的要艱辛。
競賽不一定適合所有孩子,但每個孩子都值得去試一試。
一方面在于以賽促學,競賽題目有深度更有靈活性,孩子通過長期訓練,可以形成拆解難題的底層思維,這種能力在中高考壓軸題中非常關鍵。
另一方面,競賽可以讓孩子獲得成就感,而在失敗中培養(yǎng)韌性。
總的來說,競賽應該能夠提升孩子的興趣和能力,而不僅僅是作為簡歷包裝的工具。
競賽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孩子的前途一片光明,用不好,可能打擊孩子的信心。作為家長,我們既要看到它的價值,更要清看清背后的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