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共有25個親生兒子。其中,曹昂孝心出眾、曹彰武力值高、曹沖聰明過人、曹植文采斐然,皆為曹操賞識。
曹操本欲將一生的基業(yè)傳給長子曹昂。誰料,因為自己一時起了色心,不幸造成了曹昂英年早逝。
當時,曹操帶著曹昂一起征討張繡,張繡戰(zhàn)敗投降。結果曹操看到張繡的嫂子,驚為天人,逼她從了自己。
張繡聽到此事后,當即大怒,在賈詡的策劃下帶兵偷襲了曹操。
危急時刻,曹昂將自己的戰(zhàn)馬給了父親曹操,曹操才得以逃脫追殺??刹馨簠s死在了追兵的刀劍之下。
此后,世子之位一直空懸。
而曹操也在曹丕和曹植之間,游移不定。他的猶豫,導致曹丕和曹植的明爭暗斗,達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兄弟倆的大權爭霸賽
曹昂死后,曹丕成為嫡長子,身份尊貴。
按理說,他有優(yōu)先繼承權。而且曹丕也是個非常優(yōu)秀的人,他自幼學習騎射,又擅書論詩賦,可謂文武雙全。
然而,曹操卻并不是一個守規(guī)矩、講究嫡庶之分的人,將誰立為繼承人,完全依據(jù)自己的喜好。
曹丕雖然很優(yōu)秀,在曹操心中,卻一直都是備胎一樣的存在。
畢竟,曹操一度對聰慧過人的曹沖青眼有加,曾經(jīng)多次對周圍的人透露,有意將世子之位傳給曹沖。
可惜,曹沖13歲時突患急病,纏綿病榻八日后,撒手人寰。曹沖死后,曹操對曹丕說: “曹沖的死,對我來說,是大不幸,對你來說,是你的幸運!”
不過,幸運也沒有落到曹丕頭上。雖然曹操也一直在培養(yǎng)曹丕,可是他明顯對曹植更為青睞些。
曹丕文武雙全,各方面都不錯,可是卻沒有一個方面可以突出到傲視群雄的程度。
曹植就不一樣了,他的才華太過驚人,成就太過卓越。就像夜空中的那顆圓月,星星再亮,又豈能與月亮媲美?
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評價他:“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p>
曹操自己善騎射武力,卻認為這不過是匹夫之勇,對繼承人的才思非??粗?。曹植的長板特別長,又恰恰是曹操最為看重的地方,獲得曹操的青睞順理成章。
曹植20歲時被封為平原侯。
此后,曹操心中的天平越來越向曹植傾斜,不斷為曹植造勢。曹植的風頭蓋過曹丕,一時無兩。
建安21年,曹植24歲,曹丕29歲,兩人的奪嫡斗爭進入白熱化的地步。
這一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并允許他見到天子不用跪拜,不用自稱臣子,出行等所用的儀式可以與天子一樣。
明眼人都知道漢獻帝是在被脅迫的情況下,違心地對曹操進行冊封。官員楊訓上書拍馬屁,稱曹操“德行高潔、功勞蓋世”,民眾譏諷楊訓虛偽浮夸。
推薦楊訓做官的崔琰給楊訓寫了一封信,安慰他說:“封魏王是好事,隨著時間的流逝,事情也會變化的?!?/p>
他本意是拍曹操的“馬屁”,指隨著時間的變化,世人對崔琰的看法會有變化。因此,不要困擾于現(xiàn)在的冷嘲熱諷。
可曹操得知此事后,卻認為崔琰是說魏王之位遲早會出現(xiàn)變化,這是在暗中譏諷他,因此大怒,將他削官下獄,不久后賜死。
隨后,為崔琰說話的毛玠也被罷官下獄,不久后病逝。
崔琰和毛玠都是曹丕的鐵桿支持者。曹操主動出手,以“文字獄”打壓此二人,力挺曹植之心昭然若揭。
而曹丕在與曹植的爭斗中處于下風,不由得心里著急。他的謀士對他說,既然您在才思上比不過曹植,不如盡量顯現(xiàn)出自己的寬厚仁愛、德行高潔。
意思就是,你可千萬不要再去跟曹植比拼文采了,那是無論如何也會落在下風的。不如用品德來吸引曹操的注意力。
曹丕一想,這個建議十分有道理。
以他的精明,對父親的性格當然非常了解。曹操多疑善變,雖然自己殺人從不手軟,卻希望繼承人能夠寬厚仁愛。
當年他青睞曹沖,除了曹沖聰明過人外,也與曹沖的宅心仁厚有很大的關系。
有一次,管理倉庫的小官發(fā)現(xiàn)曹操的馬鞍被老鼠咬了幾個洞。曹操治下極嚴,小官擔心自己會遭受嚴重的懲罰,求曹沖幫忙說情。
曹沖將自己的衣服弄了幾個洞,裝成老鼠啃過的樣子,一臉不高興地去找曹操。他對曹操說: “我的衣服被老鼠咬了,聽說這樣很不吉利,所以我很不開心。”
曹操說: ““這都是瞎說的,不用為這件事苦惱?!?/p>
三天后,小官前來請罪,曹操想到自己對兒子所說的話。于是對小官說: “我兒子的衣服都被老鼠咬了,何況是掛在柱子上的馬鞍呢?”
小官逃過一劫,自然對曹沖非常感激。從這件事上,曹操看出曹沖為人寬厚,很受眾人擁護,對他更為喜愛。
曹丕的心機
曹丕當然聽說過這件事,知道曹操的喜好。因此,他更加鞭策自己,用最大的耐心來掩飾自己的權力欲望,努力做一個道德上的完人。
曹操剛愎自用,十分自負,最恨別人違拗他的意思。曹丕對此十分注意,每每遇到大事,他總是不忘記匯報給曹操,唯曹操馬首是瞻。
即使是曹操外出時,曹丕代理監(jiān)國職責,遇事有自己決定的權力,可是他也從未獨斷專行過。
曹丕很清楚,自己在曹操面前需要處處隱忍,越是表現(xiàn)得對權力不感興趣,自己越安全,也越有可能得到繼承權。
而曹丕在任何時候,小到著裝,大到車馬禮儀都符合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