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gòu)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guān)聯(lián)
資料來源:《華嚴經(jīng)》
圖片均源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佛經(jīng)記載與傳統(tǒng)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南海普陀山,梵音海潮音,千百年來香火鼎盛,朝圣者絡(luò)繹不絕。
觀世音菩薩的道場為何偏偏選在這東海之濱的一座小島?
《華嚴經(jīng)》中明確記載:"于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
補怛洛迦,正是普陀山的梵語音譯。
世尊在世時,為何要將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安排在這海天一色、遠離中土的海島?
有人說是為了度化東方眾生,有人說是觀音菩薩的本愿所致。
真相遠比表面看到的更加深遠。
這個安排,關(guān)乎著末法時代眾生得度的方便之門,關(guān)乎著佛法東傳的千年布局,更關(guān)乎著觀音菩薩那不為人知的修行密意。
話說兩千五百年前,世尊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講經(jīng)說法。一日,阿難尊者隨侍佛側(cè),見遠處海天相接,心生疑惑,便向佛陀請教:"世尊,弟子觀南方海域遼闊無邊,那里可有圣者住持正法?"
佛陀微微一笑,目光望向南方:"阿難,你可知觀自在菩薩?"
"弟子自然知曉。觀自在菩薩慈悲廣大,尋聲救苦,聞名遐邇。"
"此菩薩累劫修行,早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卻以菩薩身度化眾生。"佛陀道,"他的道場,就在南方海上一座名為補怛洛迦的山中。"
阿難不解:"世尊,菩薩神通廣大,為何不在中土繁華之地建立道場,反而要去那偏遠海島?"
佛陀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講起了觀音菩薩的往昔因緣。
無量劫前,有一位轉(zhuǎn)輪圣王,名叫無諍念,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為不眴,自幼慈悲喜舍,見眾生受苦便心生憐憫。有一次,年少的不眴隨父王出宮,看到路邊一位老婦人,衣衫襤褸,疾病纏身,痛苦呻吟。不眴立即脫下自己的錦袍為老婦披上,還將隨身的飲食供養(yǎng)給她。
父王問道:"你為何如此?"
不眴雙手合十:"父王,我看到眾生受苦,心中就如同自己受苦一般。我愿意舍棄一切,只為減輕眾生的痛苦。"
后來,寶藏如來出世說法,不眴隨父王前去聽法。寶藏如來講述四圣諦,不眴聽后心開意解,當即發(fā)下宏愿:"我愿生生世世尋聲救苦,只要眾生稱念我的名號,我就前去救度,直到成就佛道。"
寶藏如來贊嘆道:"善哉!你發(fā)如此大愿,將來必定成就無上菩提。我為你授記,你將名為觀世音,在未來世成佛,號正法明如來。"
從那時起,不眴太子就成了觀世音菩薩,生生世世踐行救度眾生的大愿。
阿難若有所思:"世尊,既然觀音菩薩早已成佛,為何還以菩薩身示現(xiàn)?"
"正是為了度化眾生。"佛陀說,"菩薩知道,末法時代眾生業(yè)障深重,對佛陀會產(chǎn)生畏懼之心,覺得高不可攀??墒瞧兴_不同,菩薩就在眾生身邊,聞聲救苦,有求必應。這種慈悲方便,讓眾生更容易親近,更容易生起信心。"
"那為何要將道場設(shè)在南海孤島?"阿難又問。
佛陀望向遠方:"這個安排,暗含三重深意。"
"第一重,是地理位置的考量。中土雖然繁華,可是名山大川已有諸多圣者住持。普陀山地處東海,遙望扶桑,背靠神州。佛法將從西方傳到東方,這座海島正好是佛法東傳的樞紐。菩薩在此建立道場,就像是在東海點燃了一盞明燈,照亮了后世無數(shù)迷途的眾生。"
"第二重,是修行環(huán)境的選擇。"佛陀繼續(xù)道,"山海之地,天地靈氣匯聚,最適合修持定力。海潮起伏,晝夜不息,正如眾生的煩惱起伏無常。觀音菩薩在海島修行,每日聽海潮之音,觀世間無常,這就是所謂的'海潮音'。"
阿難恍然:"原來如此!怪不得菩薩又被稱為'聞聲救苦',原來是在海潮聲中修得了這份慈悲智慧。"
"不錯。海島遠離陸地,清凈無染,最適合修持耳根圓通?!独銍澜?jīng)》中會詳細講述這個法門,觀音菩薩正是通過修持耳根圓通法門而證得圓滿菩提。"
舍利弗尊者問道:"世尊,海島如此偏遠,眾生如何前去朝拜?豈不是阻礙了度化眾生?"
佛陀笑道:"你以為度化眾生,必須要眾生親自前來嗎?觀音菩薩的神通廣大無邊,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只要眾生稱念菩薩名號,無論身在何處,菩薩都能感應到。"
"但是,朝山禮拜也有其意義。道場設(shè)在海島,前去朝拜的路途遙遠艱辛,經(jīng)歷風浪險阻。這個過程,就是考驗信眾的誠心和毅力。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前去朝拜的人,其虔誠之心已經(jīng)得到了凈化,這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阿難點頭:"世尊,您說有三重深意,前兩重弟子已經(jīng)明白了。那第三重是什么?"
佛陀沉默了片刻,緩緩說道:"第三重深意,關(guān)乎末法時代的度化方便。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安排。"
"這第三重深意。"佛陀環(huán)顧四周,目光中透出深不可測的智慧,"涉及到未來千年佛法的興衰。
涉及到東土眾生的得度因緣,更涉及到觀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的特殊誓愿。"
諸比丘聞言,都端身正坐,雙手合十,準備聽受這殊勝的法義。
"末法時代,眾生根器淺薄,煩惱熾盛,修行正法極其困難。
那時,眾生最需要的是什么?"佛陀問道。
舍利弗答道:"是方便法門?"
"不僅如此。"佛陀微笑道,"第三重深意,講的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