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
本文資料來源:《道德經(jīng)》和《清靜經(jīng)》
圖片均源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本文純屬虛構,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太上老君,道教至尊,三清之一,被尊為道祖。傳說中他騎青牛出函谷關,為關令尹喜留下五千言《道德經(jīng)》,從此奠定了道家思想的根基。世人皆知老君通曉天地玄機,參透陰陽造化,更留下無數(shù)修真養(yǎng)性的法門。
在道教典籍中,關于太上老君傳授的修煉法訣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最為珍貴的,莫過于那些簡短卻蘊含大道的口訣。這些口訣往往只有寥寥數(shù)字,卻能直指修行要害,助人祛病延年,化解災厄。
道門中自古就有"子時一陽生"的說法。子時,正是夜半時分,天地間陰氣消散,陽氣初生,是修煉的最佳時刻。就在這個時辰,若能默念某些特定的口訣,便能與天地造化相合,接引清氣入體,驅(qū)散邪氣濁氣,達到延年益壽、消災解厄的功效。
那么,太上老君究竟傳下了怎樣的口訣?這區(qū)區(qū)七個字,為何能有如此神效?子時默念又有什么玄妙之處?這一切,還要從一段塵封已久的道門秘傳說起。
唐朝貞觀年間,終南山中有一位修道之人,法號清微真人。此人本是朝中官員,年少時便中了進士,在朝為官十余載,官至五品。按說仕途正順,前程無量,他卻在四十歲那年突然辭官,只身入了終南山修道。
朝中同僚都說他瘋了,好好的前程不要,偏要去深山里受苦。清微真人卻不理會這些議論,他心中自有緣由。原來那一年,他得了一場重病,太醫(yī)院的御醫(yī)都束手無策,眼看就要不治。就在病榻之上,他忽然夢見一位白須老者,手持拂塵,對他說:"你本有仙緣,卻在紅塵中蹉跎。若想活命,當棄官入山,修我道門正法。"
醒來之后,清微真人身上的病竟然不藥而愈。他知道這是神仙點化,當即辭官入山。
入山之后,清微真人找了一處山洞作為修行之所。他每日打坐吐納,修煉導引之術,日子倒也清凈。不過修行這事,若無明師指點,往往事倍功半。清微真人雖然勤勉,卻總覺得修行進境緩慢,身體雖然比從前好了許多,但離長生久視的境界還差得遠。
就這樣過了三年,清微真人心中頗為焦慮。這一日,他正在洞中打坐,忽然聽見洞外傳來驢叫的聲音。他睜眼一看,只見洞口站著一位老農(nóng),牽著一頭青色的毛驢。
那老農(nóng)看上去六七十歲年紀,身穿粗布衣衫,頭戴斗笠,滿臉風霜之色。他沖著洞中的清微真人拱手道:"打擾真人清修了,老漢趕路經(jīng)過此地,天色已晚,能否在洞中借宿一晚?"
清微真人本就是善良之人,見老農(nóng)年紀大了,忙起身相迎:"老人家請進,山中簡陋,莫要嫌棄。"
老農(nóng)牽著驢子進了洞,清微真人給他讓了個干燥的地方,又燒了些山泉水給他喝。兩人坐在洞中,老農(nóng)開始跟清微真人閑聊起來。
"真人從前是朝中官員吧?"老農(nóng)突然問道。
清微真人一愣:"您怎么知道?"
老農(nóng)笑了笑:"看您的氣質(zhì)就知道了。不過真人能舍棄功名富貴,入山修道,這份決心倒是難得。"
清微真人嘆了口氣:"修道三年,卻總覺得找不到門徑。不知何時才能有所成就。"
"修道之人,最忌心急。"老農(nóng)說道,"真人可知,修行之道,貴在清靜。心若不靜,縱然修煉百年,也難入門。"
清微真人聽了,覺得這老農(nóng)說得頗有道理,便虛心請教:"老人家說得是。只是這清靜二字,說來容易做來難。弟子每日打坐,心中雜念總是不斷,如何能得清靜?"
老農(nóng)沉吟片刻,說道:"老漢雖然不懂修道,卻也聽過一些說法。據(jù)說太上老君當年傳下過一個口訣,只有七個字,若能在子時默念,日久天長,自然能入清靜之境。"
清微真人聽了大喜:"不知是哪七個字?還請老人家指點。"
老農(nóng)卻搖了搖頭:"這七個字,老漢只是聽說過,卻不知具體是什么。不過老漢倒是知道,在這終南山中,有一處道觀叫做玄元觀,觀中有位老道長,據(jù)說活了一百多歲,容顏卻如同五十歲的人。傳說他就是修煉了太上老君的口訣,才有如此功效。"
清微真人聽了,心中更加向往:"玄元觀在何處?"
"就在這終南山深處,往西走三十里,有一處山谷,谷中便是玄元觀。"老農(nóng)說完,打了個哈欠,"天色不早了,老漢也該歇息了。"
第二天清晨,清微真人醒來時,發(fā)現(xiàn)那老農(nóng)和青驢都已經(jīng)不見了。洞中只留下一個蒲團,上面放著一張紙條,寫著四個字:"有緣自會。"
清微真人拿著紙條,心中若有所悟。他收拾了一下,便按照老農(nóng)指點的方向,往西而去。
走了三十里山路,果然看到一處幽靜的山谷。谷中云霧繚繞,隱約可見一座道觀。清微真人加快腳步,來到觀前,只見山門上寫著三個大字:玄元觀。
清微真人叩門而入,一位年輕道士出來接待。清微真人說明來意,年輕道士便引他去見觀主。
觀主是一位白發(fā)老道,看上去精神矍鑠,目光如炬。清微真人見了,恭恭敬敬地行了個道禮:"弟子清微,特來拜見觀主。"
老道長打量了清微真人一番,微微一笑:"你終于來了。"
清微真人一愣:"觀主認識弟子?"
"三天前,有人托夢給我,說有個俗家弟子會來拜訪,讓我好好接待。"老道長說道,"看來就是你了。"
清微真人聽了,更加確信那個老農(nóng)絕非凡人,說不定就是神仙化身。他連忙把遇到老農(nóng)的事說了一遍,又請教關于七字口訣的事。
老道長聽完,沉默良久,才緩緩開口:"太上老君傳下的口訣確實有很多,其中最為精要的,莫過于那七個字。這七個字,我也是從師父那里學來的。師父說,這是道門不傳之秘,輕易不能示人。"
清微真人聽了,心中既是期待又是失望。期待的是確實有這個口訣,失望的是似乎自己無緣得之。
老道長看出了他的心思,說道:"不過你既然是有緣人,我也不能藏私。這樣吧,你先在觀中住下,我先教你一些基礎的修煉方法。待你根基穩(wěn)固了,我再把那七個字傳給你。"
清微真人大喜,當即在玄元觀住了下來。
這一住就是一年。這一年中,老道長每天教清微真人打坐吐納、導引行氣的方法,又教他如何辨識藥材,如何煉制丹藥。清微真人本就聰慧,加上勤奮好學,進境神速。
一年之后的一個夜晚,老道長把清微真人叫到靜室,說道:"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子時將至,正好傳你那七字口訣。"
清微真人跪在地上,恭敬地等待。
老道長看著窗外的夜空,緩緩說道:"這七個字,并非什么高深莫測的咒語,而是修道的根本。你可知道,為何要在子時默念?"
清微真人回答:"弟子聽說,子時是一陽初生之時,天地間陽氣最純,此時修煉事半功倍。"
"不錯。"老道長點頭,"子時,正是天地陰陽交替的關鍵時刻。此時若能靜心默念口訣,便能與天地造化相合,接引清氣入體,排出濁氣,久而久之,自然能延年益壽,消災解厄。"
"那么,這七個字究竟是什么呢?"清微真人問道。
老道長看著清微真人,目光中透著一種深邃的智慧:"這七個字,看似簡單,實則包含了太上老君對大道的全部領悟。歷代修道之人,能真正參透這七個字的,少之又少。"
"弟子愚鈍,還請師父明示。"清微真人懇切地說道。
老道長站起身來,走到窗前,望著夜空中的繁星,緩緩說道:"這七個字,每一個字都對應著修道的一個層次,每一個字都蘊含著天地的一種造化。若能真正做到這七個字,便能......"
說到這里,老道長忽然停住了。他轉(zhuǎn)過身來,看著清微真人,說道:"這七個字的具體內(nèi)容,我現(xiàn)在還不能告訴你。"
清微真人一愣:"為何?"
老道長嘆了口氣:"不是我不愿意教你,而是你的根基雖然穩(wěn)固了,心境卻還不夠。這七個字,必須在心境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傳授,否則反而會害了你。"
"那弟子還需要修煉多久?"清微真人問道。
"這就要看你的造化了。"老道長說,"這七個字雖然簡單,但每一個字都關乎生死,關乎陰陽造化。太上老君當年傳下這七個字時,曾說過,真正能領悟這七個字的人,必定是根基深厚、心性純正之人。這一年來,我觀你修行雖然刻苦,但心中還有執(zhí)念未了。"
清微真人聽了,恍然大悟。他知道自己雖然辭官入山,但心中對功名利祿還有些許留戀,對世俗的親情也還放不下。
"師父說得對。"清微真人說道,"弟子明白了。"
從那以后,清微真人更加精進修行,不僅修煉外在的導引吐納之術,更注重修煉內(nèi)在的心性。又過了三年,他終于達到了清靜無為的境界,心中再無雜念。
這一天夜里,又是子時將至。老道長再次把清微真人叫到靜室,說道:"今晚,我就把那七個字傳給你。"
清微真人激動地跪在地上,等待著這個他期盼了四年的時刻。
老道長端坐在蒲團上,目光深邃,緩緩開口:"這七個字,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