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的認識發(fā)展到現在,西方軍事專家開始意識到,這場臺海博弈的結局可能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想象。
2025年7月底,英國國防大臣約翰·希利在澳大利亞的軍事交流活動中語出驚人,聲稱如果臺海爆發(fā)沖突,英國將“通過實力維護和平”,準備與澳大利亞共同應對。
囂張跋扈的言論,臺海局勢持續(xù)緊張背景下,英國國防大臣希利的言論絕非孤立事件。
就在他發(fā)表講話的前一天,英澳兩國剛剛簽署了《核動力潛艇伙伴關系與合作條約》,進一步深化“奧庫斯”框架下的核潛艇合作。
顯然這一連串動作表明,英國正試圖增強在亞太地區(qū)的軍事存在。
然而,希利的強硬表態(tài)隨后出現微妙變化。他緊急澄清說自己只是“泛泛而談”,重申“英國對臺政策沒有改變”,并強調希望通過外交途徑和平解決爭端。 這種前后矛盾的表態(tài),卻是可見,英國專家對于中國軍事能力的絕對清楚,只是大場合的口嗨罷了。
與此同時,英國軍事專家開始提出全新觀點了。
奧利夫準將認為,現代戰(zhàn)爭形態(tài)已發(fā)生根本變化,中國大陸可能通過“非戰(zhàn)爭封鎖”手段實現對臺控制,避免傳統(tǒng)軍事沖突。
奧利夫表達的隱晦,提出的“不開一槍一炮”方案,實質上也是現代混合戰(zhàn)爭的特點。當代沖突早已超越傳統(tǒng)軍事對抗范疇,呈現出更加復雜多元的面貌。
而電力戰(zhàn)、網絡戰(zhàn)、經濟壓力等手段已成為混合戰(zhàn)爭的常用伎倆。
好比2019年委內瑞拉大規(guī)模停電事件、2015年烏克蘭電力系統(tǒng)遭受網絡攻擊等案例表明,非軍事手段同樣能產生巨大戰(zhàn)略效果。
另外臺海局勢中,中國大陸擁有多種非傳統(tǒng)手段可供選擇。
要知道臺灣省90%的船只依賴外國運輸,能源幾乎100%依賴進口,這種高度外向型經濟結構使其對海上航線封鎖極為脆弱。中國海警甚至可以“執(zhí)法活動”為名實施封鎖,無需動用軍事力量。
奧利夫表達的仔細,另一邊的澳大利亞也是把自己摘的干凈,不僅指責,臺灣海峽距倫敦數千公里,與英國利益毫不相干,英國政客的介入無異于將澳大利亞拖入一場大多數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沖突。
此外澳大利亞媒體對此發(fā)出警告稱,“對華政策別被英國戰(zhàn)艦綁架”。
更是表達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貿易伙伴,雙向貿易額接近1.5萬億元人民幣。 澳大利亞的大學、礦工、農民和出口商都依賴中國市場維持生計。
很顯然,這一現實考量正在制約西方陣營的過度介入。
而英國的“發(fā)慫”也終有跡可循,簡單地說,便是英國在脫歐后一直試圖進行全球戰(zhàn)略布局,但顯得力不從心。
此外英國國防大臣還以為大英帝國是“日不落”帝國呢,實際上早已日薄西山。
與此同時,臺灣當局仍在盲目追求“以武拒統(tǒng)”。賴清德當局不僅計劃將防務預算占比升至GDP3%以上,還考慮向美國采購金額約70億至100億美元的軍備。
這些行為無異于將臺灣綁上“臺獨”戰(zhàn)車。
更荒謬的是,賴清德當局甚至研議將全臺13000間超商、便利店等打造成所謂“戰(zhàn)時樞紐”,作為“訊息傳遞與通訊備援平臺”。
這種脫離實際的設想暴露了“臺獨”勢力的絕望心態(tài)。更別說賴清德這種“挾洋以自重”手法早就被臺灣民眾看穿。
如今臺海局勢的未來走向已越來越清晰。而英國專家奧利夫看到的“另一種結局”不僅是對軍事現實的客觀評估,也是對歷史大勢的理性判斷。
畢竟歷史無數次證明,任何分裂國家的圖謀最終都不會得逞。況且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