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一段持續(xù)30多年的時代軌跡,正在慢慢走向歷史的角落。
近日發(fā)布的《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fā)展報告(2023~2024)》(下稱“藍皮書”)指出,2025年,在全國不少城市,專門招收隨遷子女的流動兒童學?;就瓿闪怂臍v史使命,成為中國教育事業(yè)的歷史見證者。
流動兒童學校作為一種現(xiàn)象是為何消失的,關停是不是其唯一的出路?
離開流動兒童學校,隨遷子女進入了怎樣的學校,如何從制度上保障“隨遷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享有與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的受教育權利”?
流動兒童學校在20世紀90年代初大量出現(xiàn),當時進城務工人員大量增加,子女教育需求猛增,但受限于當時“在戶籍所在地就近入學”的教育政策,流動兒童面臨“上學難”。
30多年來,流動兒童學校解決了大量隨遷子女上學的問題。
如今,人口、政策條件都已明顯變化,流動兒童學校正在“動態(tài)趨零”。
藍皮書調研發(fā)現(xiàn),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僅有嘉定區(qū)、閔行區(qū)及松山區(qū)總共33所流動兒童學校,到了2025年新學期,閔行區(qū)及松山區(qū)的22所學校一年級已經停止招生,兩年之內完成關停并轉。
北京僅保留不到20所流動兒童學校,辦學時間最長的行知打工子弟學校在2024年辦學30年之際,完成了它在特殊時期的歷史任務。
廣州長期以來由民辦學校承擔接收流動兒童入學的主要職責,因此目前還有100多所流動兒童學校,但生源明顯銳減。
流動兒童學校慢慢消失的大背景是新型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實施和保障義務教育公益化。
2024年7月,國務院《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五年行動計劃》強調,城區(qū)常住人口300萬人以下的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300萬—500萬人的城市進一步放寬落戶條件,超大和特大城市優(yōu)化積分落戶政策。
截至2024年,城區(qū)常住人口超過300萬人的城市共有25個。也就是說,當前存在流動兒童入學門檻的城市已減少至25個,并且這些城市近年來也在一步步降低甚至消除落戶門檻。
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確立了“兩為主”的流動兒童教育基本原則,即“以流入地區(qū)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2021年后,各地陸續(xù)將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在校生比例控制在5%以內,這加快推動流動兒童到遷入地公辦學校、戶籍所在地公辦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就讀。
除了提供入學機會、推動教育公平的歷史貢獻,流動兒童學校還留下了什么?
需要承認的是,大多數(shù)流動兒童學校辦學條件差、師資力量弱,甚至有一些學校被當作“生意”,收費高、謀求營利。
藍皮書主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韓嘉玲認為,流動兒童學校鮮少輸出成型的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但還是有為數(shù)不多的舉辦者基于流動兒童的群體特征,嘗試了一些教育教學的創(chuàng)新。
據(jù)藍皮書介紹,上海市金山區(qū)的一所流動兒童學校,早在全國“校園足球”計劃推進之前就開始探索校園足球。校長抓住流動兒童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特點,在小學高年級分別組建了男女足球隊,每周堅持訓練,一有機會就外出參加比賽,打贏重點公立學校的戰(zhàn)績比比皆是。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的一所流動兒童學校舉辦者發(fā)現(xiàn),流動兒童從小承擔家務的習慣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于是全校普及木工、鉗工、手工等勞技課,分年級開設由簡至難的針對性課程,不僅比公辦學校勞動教育推廣的時間更早,其課程安排也更豐富。
還有少數(shù)流動兒童學校成功轉型。北京一所專為農民工子女創(chuàng)辦的中學取得了辦學許可證,辦學至今。目前,符合國家政策的非京籍、京籍的六年級學生均可以報名。一些從這里畢業(yè)的隨遷子女,升入了清華大學、哈佛大學等名校。
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民辦學校的辦學靈活性。“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外國人,就是在這所中學。”一名曾在此就讀的學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流動兒童學校與社會組織互動緊密,大量志愿者到學校幫學助學。
一名目前就讀于清華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的博士生回憶,他在這里讀初中時,參加了學校的機械興趣小組,拆了一輛舊摩托車,并改裝成一輛電動車。進入大學后,興趣轉化成為專業(yè)。
“遺憾的是,流動兒童學校這些體育教育、勞動教育上的創(chuàng)新性教育探索并未形成完整且成體系的模式,只停留在局部性和碎片化的探索層面?!?韓嘉玲說。
在9月23日國新辦新聞發(fā)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王嘉毅介紹,在公辦和享受政府補助學校就讀的隨遷子女比例超過97%。
“也就是說,97%的隨遷子女孩子要么在公辦學校就讀,要么在民辦學校就讀,但享受了政府購買學位的補助?!?王嘉毅說。
藍皮書指出,近年來各地入學政策持續(xù)優(yōu)化,流動兒童進入公辦學校的比例不斷上升。下一步,要縮小與《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的“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yè)轉移人口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目標之間的差距。
其中還有提升的空間。藍皮書對東部某省會城市的調研發(fā)現(xiàn),流動兒童在當?shù)毓k幼兒園、小學入學,首先需要有該省居住證,辦理居住證的前提是流動兒童本人在當?shù)睾戏ǚ€(wěn)定居所居住半年以上,而現(xiàn)實中有很多流動兒童居住時間不足半年即面臨入園、入學。
此外,流動兒童入學在當?shù)鼐妥x的途徑是積分制入學或父母的人才居住證,前者為主要途徑。為此,很多務工人員會提前一年考取專業(yè)技術職業(yè)資格證書,或者開展無償獻血、志愿者服務等社會服務來提高積分,否則,就會擔心因積分不如別人而無法入讀就近的小學。
接受完義務教育后能否留在遷入地,是很多進城務工家庭安排子女教育時最主要的考慮因素。
北京一所民辦初中的副校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京籍畢業(yè)生可以報考北京市普通高中,符合條件的非京籍畢業(yè)生可以報考北京市職業(yè)高中、技校。
“好消息是,所有非京籍畢業(yè)生都可以報考鄰近的河北省的普通高中。河北省已經出臺異地高考政策,符合條件的學生將來可以在河北省參加高考?!彼f。
藍皮書指出,總體來看,我國在提高流動兒童入學可及性方面已取得顯著進展,但中學升學政策尚未實現(xiàn)與義務教育階段的有效銜接。未來,如何進一步降低學段轉換過程中的制度門檻,優(yōu)化異地升學的支持體系,為流動兒童真正打通“從入學到發(fā)展”的全程保障路徑,是實現(xiàn)人口高質量發(fā)展和教育公平目標的關鍵議題之一。
在近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主辦的藍皮書發(fā)布會上,中國社會工作聯(lián)合會副會長、原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司司長王謙說,“流動人口是城市發(fā)展的‘動力’。他們所需要的教育、住房、社保等,不是特殊的‘優(yōu)待’,而是作為公民和勞動者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