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濱現(xiàn)在是中國扇子協(xié)會會長和中華英烈促進會副會長。
劉濱1977年出生于江蘇鎮(zhèn)江,1995年參軍入伍,被分配到青藏高原格爾木兵站服役。那可是條件極其艱苦的地方,風大、寒冷、氧氣稀薄,能在那里服役幾年的人,個個意志堅定。
她在那種環(huán)境下成長,鍛煉出來的,不只是體魄,更是毅力、責任感,還有對國家的忠誠。
1997年,她考入解放軍軍醫(yī)學院,199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一路走來,她既有軍人的背景,也有醫(yī)學的學識,這種復合型的經(jīng)歷,讓她的視野比普通人寬得多,也為她日后投身社會公益、文化事業(yè)奠定了基礎(chǔ)。
可以說,劉濱身上那種“能干、踏實、肯擔當”的氣質(zhì),是從軍營里打磨出來的。
有人可能會問,一個軍醫(yī)出身的人,怎么又跟“扇子藝術(shù)”扯上關(guān)系了?
其實,這正體現(xiàn)了劉濱的興趣和眼界。
扇子在中國文化中地位很獨特,它不僅是日常用品,更是藝術(shù)載體。從古代的文人雅士,到近代的書畫大師,扇子一直承載著中國人的文化情懷。
劉濱在接觸到這門藝術(shù)后,逐漸深入研究扇面繪畫、制扇工藝以及文化內(nèi)涵。她不只是做“掛名會長”,而是真心去推廣這門傳統(tǒng)藝術(shù)。她組織展覽、推動學會與學校合作,讓年輕人重新認識這門老手藝,還多次在媒體上呼吁“文化要活在生活里,而不是博物館里”。
這份堅持,不是隨便哪位“名人家屬”能做到的。
她的努力,讓中國扇子藝術(shù)重新被關(guān)注、被尊重,也讓這個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找到了新的生機。
劉濱的另一個身份中華英烈褒揚事業(yè)促進會常務(wù)副會長,也很有分量。
這個組織的主要任務(wù),是弘揚英烈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褒揚革命先烈的事跡。
劉濱不僅是偉人的孫媳婦,更是軍人出身,這種紅色血脈和軍人經(jīng)歷,讓她在推動英烈褒揚事業(yè)時,有天然的責任感。
她多次參加紀念活動、烈士陵園建設(shè)項目、英烈家屬慰問等活動,還推動紅色教育基地的文化項目建設(shè),讓紅色精神真正“落地”。
她不是坐辦公室的副會長,而是經(jīng)常親自跑現(xiàn)場、做實事。
比如,她推動過“紅色故事進校園”活動,讓孩子們通過講述革命先烈的故事,理解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它需要真情、行動力和持久的投入。劉濱具備這些,所以她能勝任。
如果說以往大家對“紅色家族”的印象是莊嚴、傳統(tǒng),那么劉濱身上又多了一份現(xiàn)代女性的活力和柔性。
她懂得平衡家庭與事業(yè),既是母親、妻子,也是學者、社會活動家。
在她身上,你能看到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力量,既繼承了紅色基因的使命感,又具備新時代女性的智慧與行動力。
紅色精神不是口號,而是一種責任,一種行動。
這種理念,也貫穿在她做的每一件事里,無論是扇子文化的推廣,還是英烈精神的傳承,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延續(xù)那份信念。
劉濱身上最打動人的地方,就是她真的在用行動證明自己。
她不靠出身炫耀,而是通過自己一點一滴的工作,去贏得認可。
她的每一個社會職務(wù),背后都有看得見的成果和付出。
在當今社會,能夠把傳統(tǒng)文化和紅色精神結(jié)合起來推廣的人并不多。劉濱算是其中一個少見的既懂傳統(tǒng),又懂傳播,還能干實事的代表人物。
她身上的那種溫柔的力量,其實正是我們當下時代最需要的。
劉濱能成為中國扇子藝術(shù)學會會長、中華英烈褒揚事業(yè)促進會副會長,和她自己的努力密不可分。
她從軍營走出來,帶著那股不怕苦、能擔當?shù)膭?,在文化、公益、紅色傳承這些領(lǐng)域默默耕耘。
她的努力,讓人看到一個真正能干的女性形象。
她的身上,有文化的溫度,也有信念的力量。
她不是活在光環(huán)下的人,而是活在行動里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