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gòu)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guān)聯(lián)
資料來源:《道德經(jīng)》
圖片均源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佛經(jīng)記載與傳統(tǒng)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世人皆知財富可求,卻不知富貴有命。
拼命賺錢攢錢的人比比皆是,可真正活出富貴相的,萬中無一。
春秋時期,周守藏室之史老子,以五千言《道德經(jīng)》道盡天地玄機。
這部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的典籍,字字珠璣,句句天機。
其中關(guān)于富貴的奧秘,藏得極深,悟透者寥寥。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世人都在向外求,求財求名求權(quán)勢,卻忘了真正的富貴,從來不在身外之物。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貴命?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留下了三句話,藏著三個天機。悟透這三個天機的人,不用拼命賺錢攢錢,自然就能活出富貴相。這三個天機到底是什么?為何能讓人不勞而獲富貴?且聽我慢慢道來。
《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三章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短短幾句話,道出了人生的四重境界。知人是智慧,自知是明白,勝人是力量,自勝是剛強??勺詈笠痪?知足者富",才是老子要說的真諦。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個叫惠施的人,是莊子的好友,也是當時有名的辯士?;菔┮簧非蠊γ氜D(zhuǎn)于各國之間,希望能施展抱負,建功立業(yè)。他曾在魏國做過宰相,位高權(quán)重,府中珍寶無數(shù),門客三千。
有一次,莊子去看望他。惠施聽說莊子來了,心里很不安。他聽人說,莊子這次來,是想取代他的相位?;菔┗帕松?,派人在國都搜了三天三夜,想把莊子找出來。
莊子聽說這事,主動去見惠施。見面就笑著說:"南方有種鳥叫鹓雛,你聽說過嗎?這種鳥從南海飛到北海,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有只鷂鷹撿到一只腐爛的老鼠,鹓雛從它頭頂飛過,鷂鷹仰頭看著,害怕鹓雛搶它的腐鼠,就對著鹓雛叫:'嚇!'你現(xiàn)在也想用你的魏國相位來嚇我嗎?"
惠施聽了,羞愧難當。他位極人臣,擁有的比莊子多得多,可他一點都不快樂。他擔心失去權(quán)位,擔心別人超過自己,活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反觀莊子,一無所有,卻活得自在逍遙。
這個故事里,惠施代表了大多數(shù)人的活法。拼命追求,拼命攢積,生怕不夠,生怕失去??稍绞沁@樣,內(nèi)心越是空虛。莊子代表的,就是老子說的"知足者富"。
知足,不是不進取,不是不努力,而是內(nèi)心有個度,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老子年輕時在周朝做守藏室之史,管理王室的藏書。這個職位不高不低,工作清閑,正好讓他有時間讀遍天下典籍。按說以老子的才學,完全可以謀求更高的職位,獲得更多的財富和權(quán)勢??衫献訌膩頉]有這么做。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藏書,研讀經(jīng)典。閑暇時,就在藏書室里靜坐,體悟天地之道。周室衰微,天下大亂的時候,很多人都在謀求出路,想要趁亂建功立業(yè)。老子卻選擇辭官西行,出函谷關(guān),留下五千言后,就不知所蹤了。
有人說老子是看破紅塵,消極避世。其實不是。老子是真正悟透了"知足者富"的道理。他知道,外在的富貴都是過眼云煙,真正的富足,在于內(nèi)心的安寧。
《道德經(jīng)》第四十四章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名聲和生命哪個更親近?生命和財貨哪個更重要?得到和失去哪個更有害?過分的愛惜必定帶來巨大的耗費,過多的積聚必定導(dǎo)致慘重的損失。這就是老子對世人的警告。
世人都在追求更多,可"多"就一定是好事嗎?家財萬貫,就一定幸福嗎?位高權(quán)重,就一定快樂嗎?未必。歷史上多少達官貴人,家破人亡;多少富商巨賈,郁郁而終。不是他們得到的不夠多,而是他們的心永遠無法滿足。
知足,就是知道夠了。
一個人一天能吃多少飯?一張床能睡幾個人?房子再大,也不過一方天地。可世人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總覺得不夠,總想要更多。到頭來,被欲望驅(qū)使,成了欲望的奴隸。
老子說的"知足者富",富的不是財富,而是內(nèi)心。一個內(nèi)心富足的人,不會因為外在的得失而喜怒無常。他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知道什么是自己不需要的。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貴。
《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保持質(zhì)樸的本性,減少私心雜念,降低欲望追求。這八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于登天。
戰(zhàn)國時期,魏國有個大商人叫白圭。此人善于經(jīng)商,號稱"治生之祖"。他總結(jié)出一套經(jīng)商之道:"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別人不要的時候他買進,別人爭搶的時候他賣出。靠著這個法子,白圭積累了巨額財富。
白圭有個習慣,每賺到一筆錢,就要買地蓋房,添置產(chǎn)業(yè)。他的府邸越蓋越大,田地越買越多。到后來,光是賬房先生就雇了十幾個,每天忙著清點賬目。
可白圭并不快樂。他每天擔心商路不通,擔心貨物積壓,擔心有人坑他騙他。晚上睡不好覺,白天吃不下飯。府中雖然珍饈美味無數(shù),他卻味同嚼蠟。家里雖然姬妾成群,他卻無心享樂。
有一次,白圭生了場大病,躺在床上奄奄一息。這時他突然醒悟:自己一輩子拼命賺錢,可這些錢,一文都帶不走。等自己死了,這些產(chǎn)業(yè)都是別人的了。想到這里,白圭悲從中來,流下了眼淚。
他的一個老仆人,服侍了他三十年??吹街魅诉@樣,就勸他:"老爺啊,您這輩子,什么都有了,就是沒有給自己活過。您天天想著賺錢,想著生意,可您想過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嗎?"
這話說得白圭愣住了。是啊,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想了很久,也想不出答案來。
后來白圭病好了,性情大變。他把大部分產(chǎn)業(yè)分給了族人和下人,自己只留了夠用的。他不再天天算計生意,而是開始游山玩水,讀書寫字。府中的賬房先生從十幾個減到了兩個,日子反而過得輕松自在了。
白圭晚年對人說:"我年輕時以為,錢越多越好,產(chǎn)業(yè)越大越好。到頭來才發(fā)現(xiàn),欲望越多,煩惱越多。真正的富貴,不在于擁有多少,而在于減少多少。"
這就是老子說的"少私寡欲"。私心太重,欲望太多,人就會被欲望綁架。你以為你在追求財富,其實是財富在奴役你。你以為你在享受生活,其實是生活在折磨你。
老子觀察天地萬物,發(fā)現(xiàn)了一個規(guī)律:凡是長久的,都是簡單的;凡是復(fù)雜的,都活不長。天地無心,日月無私,就是因為它們簡單,沒有私欲,所以能夠長久。
《道德經(jīng)》第三章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不崇尚賢能,就不會讓百姓爭名奪利;不看重難得的貨物,就不會讓百姓去偷盜;不顯露可以引起貪欲的東西,就不會讓百姓的心思混亂。圣人治理天下,要清空百姓的心思,填飽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野心,強健百姓的體魄。
這里的"虛其心",就是減少欲望。心空了,才能裝下天地;欲望少了,才能獲得自在。
現(xiàn)在的人,心太滿了,滿得裝不下任何東西。每天想著賺更多的錢,買更大的房子,開更好的車子,吃更貴的飯菜。這些欲望像蛀蟲一樣,把人的心蛀空了。
老子告訴我們,真正的富貴命,不是擁有得越多越好,而是需要得越少越好。需要的少了,負擔就輕了;負擔輕了,人就自由了;人自由了,心就富了。
有個寓言故事。一個漁夫在海邊曬太陽,一個富商走過來問他:"你為什么不出海打魚?"漁夫說:"我今天的魚已經(jīng)打夠了。"富商說:"那你為什么不多打一些?"漁夫問:"多打來干什么?"富商說:"多打來可以賣更多的錢。"
漁夫又問:"賣更多的錢干什么?"富商說:"有了更多的錢,就可以買更大的船。"漁夫繼續(xù)問:"買更大的船干什么?"富商說:"買了更大的船,就可以打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最后就可以像我一樣,在海邊曬太陽,享受生活。"
漁夫笑了:"我現(xiàn)在不就在海邊曬太陽嗎?"
這個故事,說的就是"少私寡欲"的道理。繞了一大圈,到頭來還是回到原點。與其繞這么大的圈子,不如一開始就守住簡單。
說到這里,前面兩個天機已經(jīng)講完了。第一個是"知足者富",第二個是"少私寡欲"。這兩個天機,一個講內(nèi)心的滿足,一個講欲望的減少。可老子最高明的地方,還在第三個天機。
這第三個天機,才是《道德經(jīng)》的核心,也是老子一生修行的精髓所在。
悟透了這個天機,前面兩個天機自然就通了。
悟不透這個天機,前面兩個天機也只是皮毛。
當年孔子問禮于老子,老子只說了一句話,孔子就恍然大悟,回去后三天不說話。
這句話里,就藏著第三個天機。那么,老子到底說了什么?這第三個天機,究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