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丨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2023年,烏克蘭對俄羅斯使用了集束彈,而美國作為這個武器的提供者,遭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批評。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起十多年前,挪威、瑞典等國共同發(fā)起《國際禁止集束炸彈公約》時的場景。
當時,包括英、法等一百多個國家都簽署了該協議,而中美俄卻罕見地步伐一致,沒有簽署這項協議。
那么,集束彈到底是什么武器,究竟有多恐怖?中美俄為何沒有簽署呢?
01集束炸彈公約
2006年,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發(fā)生了武裝沖突。
在這場戰(zhàn)爭中,以色列一共向黎巴嫩投下了400多萬顆炸彈,其中包括了數量不少的集束彈。
集束彈不僅造成了大量的黎巴嫩民眾傷亡,同時戰(zhàn)后留下的不少啞彈發(fā)生了爆炸,造成了黎巴嫩民眾受到了二次傷害。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國際社會對集束彈展開了重新審視。
2008年5月開始,挪威、瑞典、丹麥等國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他們開始宣傳《國際禁止集束炸彈公約》,呼吁世界各國簽署這份公約。
根據公約的約定,簽署公約的國家,必須要在8年銷毀本國所有的集束彈,并且不能再繼續(xù)生產這種破壞性極高的武器。
到了2008年12月,已有107個國家簽署了這項公約,其中包括了英法德等歐洲大國。
而中美俄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致認為該公約不在聯合國框架內,更應該通過聯合國的《特定常規(guī)武器公約》約定集束彈的使用和生產,這樣才更具有約束力。
值得一提的是,造成2006年慘劇的以色列并沒有簽署,后來對俄羅斯使用過集束彈的烏克蘭也沒有簽署。
由此可見,這個公約組織最后也不過是簽了個寂寞。
02集束彈有多恐怖?
集束彈到底是什么武器,為何值得全球一百多個國家都希望將它毀滅呢?
集束彈并不是多么尖端的武器,早在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我國就曾繳獲過沒有爆炸的CBU-20集束炸彈。
而這款炸彈產自美國,1979年的時候,曾有美軍戰(zhàn)斗機出現在我國廣西和越南的邊境,這枚集束彈并且落在了廣西境內,幸好沒有爆炸。
后來,經過我國的軍工專家拆解研究發(fā)現,這枚炸彈重量竟然足足有209公斤,而在炸彈內部居然嵌入了247枚子炸彈。
假如當時成功引爆,這247枚子炸彈將會呈現出散射狀,造成大面積的爆炸。
而且,集束彈最邪惡的地方在于它不具有制導性,也就是說散射爆炸過程中,可能會受到風力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偏移到人口聚集地,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
還有一點就是,散射出去的子炸彈中,難免會有一定比例的啞彈,而這些啞彈往往因為奇特的造型吸引到孩童,會造成出其不意的戰(zhàn)后傷害。
除此之外,集束彈中所使用的炸藥對土地破壞性很大,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都難以恢復到原有的土質狀況,對耕地傷害性非常大。
因此,國際上普遍認為,集束彈是一種破壞性大、后遺癥漫長的破壞性武器,有違人道主義原則。
03中美俄的態(tài)度
美國之所以拒絕簽署公約,除了不在聯合國框架內的原因外,在很大的程度上,美國并不想失去生產集束彈的身份。
畢竟美國作為軍工出口大國,美國政府背后的軍工大佬根本不可能同意停掉集束彈的生產線,這等同于斷了他們的財路。
在俄烏戰(zhàn)場上,烏克蘭對俄羅斯使用的集束彈正是來自美國。
對俄羅斯來說,美國、烏克蘭都拒絕簽署,從戰(zhàn)略角度去理性看待,一旦俄羅斯簽署了公約,就等同于喪失了使用、生產集束彈的資格,隨著北約的不斷東擴,俄羅斯又豈會愿意?
而中國與美俄的立場不同,雖然我國也曾生產過集束彈,但是集束彈對我國來說,和其他的武器一樣更多的是起到國防戰(zhàn)略震懾效果。
更何況,中國早已聲明:絕不主動打響第一槍。換句話來說這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無論是集束彈還是別的武器,對我國來說都一樣的作用:我不使用,不代表我主動棄權等著敵人有資格上門挑釁。
但是,我國長期以來也在努力推動約束集束彈的使用,并且多次強調希望用聯合國的《特定常規(guī)武器公約》去約定,而非脫離聯合國框架外的另起爐灶。
參考資料:
1、濟南時報:超120國禁用,美將向烏提供集束彈藥!什么是集束彈藥?危害有多大?
2、杭州網:中方呼吁平衡妥善處理全球集束彈藥問題
3、百科:1型集束炸彈
4、人民資訊:100多國聯手施壓,要求我們必須銷毀關鍵武器,我國8個字霸氣拒絕
5、百科:集束彈藥公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