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gòu)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guān)聯(lián)
資料來源:《金剛經(jīng)》
圖片均源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佛經(jīng)記載與傳統(tǒng)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世人提起布施,多半第一個念頭就是往功德箱里投錢,或者給寺院捐香火。
這種想法流傳甚廣,以至于許多人認為,布施不過是有錢人的修行法門。
窮人無財可施,自然與功德無緣。
可佛門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布施為六度之首,是積累福德的第一法門。"
這話傳說出自觀音菩薩之口。既然稱為"第一法門",又怎會只是簡單的給錢這般淺顯?
若真如此,那些家財萬貫之人豈不是可以輕易買來福報?而貧苦之人又該如何修行?
佛陀在世時,曾專門開示過布施的真義。他說的布施,遠比世人想象的要深遠得多。從表面看,布施是給予;往深處看,布施是放下。那么,布施究竟是什么?為何觀音菩薩要將它列為積福的第一法門?
要說清楚布施的真義,得先從一個故事講起。
佛陀住世時,有一次在舍衛(wèi)國講經(jīng)說法。當時來了一位長者,此人家財萬貫,在城中頗有名望。他聽聞佛陀講布施能積功德,便動了心思。
這位長者回到家中,立即命人準備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又備下了上好的糧食布匹,浩浩蕩蕩地送到精舍來。他對佛陀說:"世尊,弟子聽聞布施可得福報,今日特來廣行布施,望世尊為我證明功德。"
佛陀看了看那一車車的財物,微微一笑,什么也沒說。
長者見佛陀不言語,心中有些忐忑,又說:"世尊,這些財物可還不夠?"
佛陀這才開口:"長者,你且說說,這些財物從何而來?"
長者不假思索地答道:"自然是弟子經(jīng)商所得。"
"既是經(jīng)商所得,"佛陀又問,"那你在取得這些財物時,可曾想過要布施?"
長者愣了一下:"這……弟子當時只想著如何賺取更多,倒是沒想過布施。"
佛陀點點頭:"既然如此,這些財物在你手中時,你舍不得用,舍不得給;如今聽說布施有功德,你才拿出來。那你布施時,心中所想的是什么?"
長者沉默了片刻,老實說道:"弟子心中想的,是能得到多少福報。"
佛陀笑了:"你看,布施之時仍是在算計,在交易,在期盼回報。這樣的布施,就像商人做買賣。雖說也有功德,可這功德,卻有了限量。"
這時,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從精舍外走過。她聽見里面在講布施,便停下腳步。
佛陀看見了她,招手讓她進來。老婦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走進來,跪在佛陀面前說:"世尊,我是個窮苦人,一貧如洗,實在沒有什么可以布施的。"
佛陀慈悲地看著她:"你就真的一無所有嗎?"
老婦人想了想,從懷里掏出一文錢,這是她僅有的全部家當。她顫抖著雙手,將這一文錢雙手捧給佛陀:"世尊,這是我僅有的,若是不嫌棄……"
佛陀接過這一文錢,對阿難說:"你將這一文錢和長者的財物,都放在功德簿上。"
阿難不解,問道:"世尊,長者布施了千金萬兩,這老婦人只有一文錢,如何能相提并論?"
佛陀說:"長者家財萬貫,拿出這些財物,于他而言不過九牛一毛,他舍出去的,只是多余之物。而這老婦人,傾盡所有,將自己唯一的依靠都舍了出去。你說,誰的布施更為珍貴?"
阿難恍然大悟。那長者聽了這番話,羞愧難當。他向佛陀頂禮,說道:"世尊,弟子明白了。布施不在財物多少,而在這顆心。"
佛陀點頭:"你說得對。布施的關(guān)鍵,不在于給出了什么,而在于你是以什么樣的心在給。"
長者又問:"那么,是不是說只要心誠,什么都不必給,也算布施?"
佛陀搖頭:"也不盡然。布施有三種,一為財施,二為法施,三為無畏施。財施是最基本的,但不是全部。"
當時在場還有一位年輕的比丘,名叫須菩提。他聽了佛陀這番話,若有所思。過了幾日,他來請教佛陀:"世尊,弟子已經(jīng)出家,身無分文,無財可施。那我該如何布施?"
佛陀說:"你雖無財,但可施法。你所學(xué)所悟的佛法,講給他人聽,讓他人也能得到智慧的啟發(fā),這便是法施。財施只能解一時之困,法施卻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須菩提又問:"那無畏施又是什么?"
佛陀說:"當有人恐懼害怕時,你能讓他心安;當有人面臨危險時,你能給他庇護;當有人憂慮煩惱時,你能幫他解除。這便是無畏施。"
"比如,有人在曠野中迷了路,你為他指引方向;有人被惡人追趕,你挺身而出保護他;有人生了重病,你悉心照料。這些都不需要花費多少錢財,卻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幫助。"
須菩提恭敬頂禮:"世尊,弟子明白了。布施原來有這么多種,不只是給錢這一種。"
佛陀笑道:"不光如此。真正的布施,還要做到三點:一是不求回報,二是心無分別,三是了無痕跡。"
"心無分別,是什么意思?"須菩提問。
"就是在布施時,不分對方是富是貧,是善是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你布施給窮人,和布施給富人,心中的分量要一樣。你幫助好人,和幫助曾經(jīng)傷害過你的人,心中也不該有區(qū)別。"佛陀說。
"那了無痕跡呢?"
"就是布施之后,不要念念不忘自己做了什么好事。不要逢人就說我?guī)瓦^誰,我施舍過什么。更不要在心里盤算,我做了這件好事,應(yīng)該得到多少福報。"佛陀說,"就像春天的雨水,滋潤了萬物,卻不會留下痕跡,也不求回報。你做了就做了,過去就過去了,心中不留一絲牽掛。"
這時,迦葉尊者走過來,對須菩提說:"師弟,我給你講個故事,你就明白了。"
當年佛陀還是悉達多太子時,有一世轉(zhuǎn)生為一個窮書生。這書生雖然家貧,卻樂善好施。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個乞丐。這乞丐滿身瘡疤,散發(fā)著惡臭,路人見了都繞道而行。書生卻上前去,將自己僅有的一塊餅給了乞丐。
乞丐接過餅,狼吞虎咽地吃完了。吃完后,他抬頭看著書生,說:"你知道嗎?我身上有傳染病,剛才那塊餅,我用沾滿膿血的手拿過了。"
旁邊有人聽了,大驚失色,對書生說:"你快去找大夫,看看有沒有染上?。?
書生卻笑著說:"染上就染上吧,若是我因此生病,能換來他一頓飽飯,也值了。"
后來,這書生真的病了,在病榻上躺了三個月。有人去看他,問他后不后悔。書生說:"我不后悔。若是時光倒流,我還是會給他那塊餅。"
說完這話沒多久,書生就去世了??伤篮?,轉(zhuǎn)生到了天界。
迦葉尊者講完這個故事,對須菩提說:"你看,這書生明知會染病,還是布施。布施之后生了病,也不后悔。他心中沒有分別,沒有計較,沒有后悔。這就是真布施。"
須菩提聽了,深受觸動。他又想到另一個問題,便問佛陀:"世尊,弟子還有一事不明。既然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那這三種之中,哪一種功德最大?"
佛陀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觀音菩薩曾說,布施是積福的第一法門。
你可知道,她為何這樣說?"
須菩提搖頭。
佛陀微笑道:"因為布施,是一切修行的基礎(chǔ)。"
至于為何是基礎(chǔ),布施與其他修行法門有何關(guān)聯(lián)。
布施的究竟境界又是什么,這些,才是布施被稱為'第一法門'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