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過后就是深秋。青山如故詩人老,紅葉無言秋意深。我們從新聞里看到許多曾經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明星正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逐漸凋零。
這讓人生出些許蒼涼之意。于是就想要有所言說。事實上,知者不言,懂得越多,說得越少,像我們這樣喋喋不休地碼字,其實不過是因為鄙陋,不說不足以完成某種表達。
陳奕迅/@陳奕迅所長微博
陳奕迅公開承認自己因壓力太大陷入焦慮癥,一直不敢停藥。8月份他在澳門演唱會上唱《七百年后》時,突然捂著胸口干嘔,表情痛苦;周杰倫近日發(fā)文告別2025年巡演,透露演唱會期間也會有自己無法控制的情況,比如恐慌癥發(fā)作無法上臺;主持人、演員曹穎也坦承自己患焦慮癥,持續(xù)服用抗焦慮藥物已超過20年,她表示要隨身攜帶藥盒,只有這樣,才覺得自己安心、安全。這些人也曾經算得上青年才俊、一時豪杰。
肉體的衰敗勢不可當,那是自然規(guī)律。但是當明星紛紛自爆焦慮癥、恐慌癥,這讓我們有點恐慌。必須承認,我們的恐慌不是因為什么高尚情操,更多的是由此及彼,明星猶如此,我輩何以堪。
還有抑郁。黃曉明說,他因為一個“鬧太套”的梗陷入長期的焦慮,甚至覺得抑郁。2008年黃曉明演唱北京奧運會歌曲《One World One Dream》時,英文歌詞“not at all”因發(fā)音問題被網友調侃為“鬧太套”,此梗在全網持續(xù)發(fā)酵十余年。他說“看見路邊的狗都覺得是在嘲笑我”。
黃曉明/@黃曉明微博
我能夠共情黃曉明的焦慮。焦慮癥、恐慌癥,這是專業(yè)醫(yī)學問題,各有各的發(fā)病機制。談論專業(yè)醫(yī)學對我們來說顯然不自量力,但我私心以為,在一系列心理問題背后,是松弛感的長期缺位。這也是當下時髦的一個語匯。
松弛感不可能憑空而來,需要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去建立。再往下說可能就無限接近于心靈雞湯式的廢話。毛姆說:“大膽去做,不要怕,沒有人在乎。就算有人在乎,人又算什么東西。”這聽上去粗魯無文很不友好,其實意思也不過是不要過分在意別人的眼光?!俺岚蜷L在你肩上,太在乎別人對飛行姿勢的批評,所以你飛不起來”,因此我們常常感到左支右絀,洋相百出?;钤谧约旱氖澜缋锸且环N病態(tài),活在別人的世界里同樣是莫大的悲哀。
松弛感是一種狀態(tài),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品質。松弛感并不是懶散、懈怠,相反,它是更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就像近期大熱的魔改歌曲《沒出息》所唱的,“從從容容游刃有余”。行于所當行,止于所當止,這大概有助于緩解普遍的焦慮。
文 | 羊城晚報評論員 林如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