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些內(nèi)娛頂流的“耍大牌”的真實寫照,被中國電視藝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電視界職業(yè)道德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一級演員林永健刊登在《人民日報》上的文章公然處刑。
文中,不僅直言不諱的道出了內(nèi)娛浮華背后的真相——“某些頂流演員,排場很大,自帶‘編劇團隊’進組,隨時準備給劇本‘動手術’。”,還著重剖析了當下影視圈盲目跟風、數(shù)據(jù)至上、劇本薄弱的“亂象”。
01 頂流自帶編劇進組,導演淪為擺設
文章林永健直言不諱的道出現(xiàn)在劇組“流量為王”,編劇導演話語權弱。
某些頂流自帶“編劇團隊”進場,隨時準備修改劇本。
說實話,這場景想想就讓人哭笑不得。劇本本應是一劇之本,現(xiàn)在倒好,成了可以隨意捏弄的“橡皮泥”。
角色不夠完美?改!戲份不夠多?改!對手戲演員太出彩?改!至于劇情邏輯、人物塑造什么的那是可以完全不顧的。
而正是這種操作直接把導演逼進了兩難境地:全聽明星的吧,整部戲就成了“明星定制款”;
不聽吧,又怕得罪了流量方,影響后續(xù)的招商和播出。
說白了,這就是藝術追求向商業(yè)利益低頭的典型表現(xiàn)。
那么明知道他們排場大,為何還要用他們呢?
答案也很簡單——“流量大”,更容易出爆款,數(shù)據(jù)更好看,更容易吸引投資商。
02 重回“劇本中心制”的正道
除此之外,文中還提到為什么長劇沒人看了?反倒是觀眾都一股腦跑去看短劇了?
答案也很簡單——長劇劇本質(zhì)量差!
說實話,觀眾并不排斥長劇,要不然《漫長的季節(jié)》《狂飆》《生萬物》也不會播的數(shù)據(jù)那么好,口碑那么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