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咸豐年間,江南蘇州府有個叫蘇墨卿的書生。蘇墨卿出身寒門,父母早逝,全靠鄰里接濟(jì)才勉強(qiáng)讀得起書。他自幼聰慧過人,讀書過目不忘,十六歲就考中了秀才,二十歲又中了舉人,只是接連兩次參加會試,都因家境貧寒、路途勞頓,或是臨場發(fā)揮不佳而名落孫山。
這一年,蘇墨卿已是二十五歲,他變賣了家中僅有的幾畝薄田,又向親友借了些銀兩,再次踏上了前往京城參加會試的路途。他心里憋著一股勁,誓要考中進(jìn)士,也好告慰父母在天之靈,改變自己的命運(yùn)。可天不遂人愿,蘇墨卿走到半路,突然遭遇了一場大雨。那雨下得又大又急,道路泥濘不堪,他乘坐的驢車不小心陷進(jìn)了泥坑里,車夫怎么使勁也拉不出來。更倒霉的是,他隨身攜帶的銀兩也在混亂中被小偷給偷走了。
眼看著天色越來越暗,雨還沒有停的意思,蘇墨卿又冷又餓,心里別提多難受了。他站在路邊,望著茫茫雨幕,不知道該往哪里去。就在他絕望之際,遠(yuǎn)處隱約傳來了鐘聲。他順著鐘聲的方向望去,只見不遠(yuǎn)處的山坡上有一座庵堂,庵堂的屋頂在雨霧中若隱若現(xiàn)。
蘇墨卿心里一喜,連忙謝過車夫,冒著大雨朝著庵堂的方向走去。那庵堂名叫 “靜心庵”,規(guī)模不大,庵里只有一位尼姑,法號 “了塵”。了塵師太約莫二十出頭的年紀(jì),生得眉目清秀,氣質(zhì)溫婉。她本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因家中遭逢變故,才看破紅塵,遁入空門。
蘇墨卿來到庵堂門口,輕輕敲了敲大門。沒過多久,門就開了,了塵師太看到渾身濕透、狼狽不堪的蘇墨卿,不禁皺了皺眉,問道:“施主,請問你有何事?”
蘇墨卿連忙作揖行禮,將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了塵師太,懇請她能讓自己在庵堂借宿一晚。了塵師太聽后,面露同情之色,她想了想,說道:“施主既是讀書人,想必也是個品行端正之人。只是庵堂乃清修之地,男女有別,本不應(yīng)留施主住宿。但看施主如今這般模樣,若再冒雨前行,恐怕會生病。也罷,我就破一次例,讓你在庵堂的柴房暫住一晚吧?!?/p>
蘇墨卿聽了,連忙道謝:“多謝師太慈悲,他日我若有出頭之日,必定會報答師太的恩情!”了塵師太微微一笑,說道:“施主不必客氣,出門在外,誰還沒有遇到困難的時候。我這就去給你拿些干凈的衣服和吃的?!?說著,她就轉(zhuǎn)身進(jìn)了庵堂。
不一會兒,了塵師太就拿著一套干凈的僧衣和一碗熱粥、幾個饅頭走了出來。蘇墨卿接過衣服和食物,心里十分感動。他換好衣服,吃完熱粥和饅頭,感覺身上暖和了不少,也有了力氣。當(dāng)晚,蘇墨卿就住在了柴房里。柴房雖然簡陋,但收拾得很干凈。蘇墨卿躺在床上,想著自己的遭遇,又想到了塵師太的善意,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