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旦 攝
10月15日,臨汾市堯都區(qū)老年大學攝影班的二十多名學員,乘坐大巴來到羨慕已久的介休市,拍攝中國最著名的琉璃古牌樓(太和巖牌樓),感受古建筑的美,介休市著名攝影家趙軍老師全程指導拍攝。
張旦 攝
太和巖牌樓,被當地人稱為“琉璃牌坊”,原為真武廟門前牌樓,位于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義安鎮(zhèn)北辛武村東,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真武廟和古戲臺在近代被拆毀,只留下這座絕世之寶的古牌樓。
張旦 攝
占地面積約48平方米。牌樓坐北朝南,為四柱三門三樓式,建于石砌束腰須彌座上,寬約5米,高4.5米,歇山黃琉璃瓦頂。 臺明是長方形的,四周設有壓檐石,中間用方磚斜墁,兩側垂帶處各雕有一對石獅。
張旦 攝
四柱礎為石雕束腰須彌座,主腳四角雕角獸,中間用纏枝花瓣相連。方柱上滿飾孔雀藍琉璃貼片,方柱前后都有楹聯。柱頭和柱底都是用琉璃燒制成的不同種類的花卉、卷草龍、壽山、瑞獸及八卦等圖案。
張旦 攝
太和巖牌樓明間設七踩三翹斗拱七攢,次間置五踩單翹單昂斗拱五攢,明、次間額枋斗拱、門楣牌匾、勾滴瓦壟、吻獸脊飾及各種花卉圖案、文字等全用黃、綠、藍琉璃構件搭套安裝而成。
張旦 攝
主樓斗拱為一跳五踩仿木琉璃斗拱;次樓斗拱為一跳三踩仿木琉璃斗拱。主樓與次樓的斗拱中均設琉璃匾額,主樓檐下正中在斗拱之間有龍牌額書“太和巖”三字,這也是太和巖牌坊得名所在。
張旦 攝
明間西側柱底的圖案中燒制“光緒丁酉年(1897年)高造立”的題記。頂為單檐歇山造,屋面鋪以黃、綠相間的琉璃脊瓦、吻獸,在其正脊的中間有“春為一歲首,梅占百花魁,世遠家聲舊,孝訯喜氣新”的題字。
張旦 攝
太和巖牌樓門拱上雕蔓延花枝及二龍戲珠,額枋心內雕人物、花卉和文房四寶,斗拱飾雕龍頭,牌匾上剔地突起花邊,枋柱兩側面塑青龍、白虎。 牌樓通身包砌之琉璃圖案無一雷同,運用了仿線刻、仿高浮雕和透雕多種表現形式,體現出寫實、寫意、明暗、遠近透視各種表現手法。
張旦 攝
太和巖牌樓檐、枋下懸“太和巖”“紫極騰飛”“無上道”“眾妙門”“天樞真宰”匾額。太和巖牌樓飾件內容豐富,無論龍紋瑞獸、花鳥魚蟲、人物山水或楹聯匾額,尤其是文字措辭,既有道教的隱喻,更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吉祥如意、福壽平安的美好祈愿的內涵,充分體現出古人的智慧和才能,是中國琉璃藝術發(fā)展到明清鼎盛時期的典型佳作。
趙軍 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