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10次襲擊,專挑運行中的火車打——2025年以來,俄羅斯對烏克蘭鐵路系統(tǒng)的打擊頻率,已經飆升至俄烏沖突爆發(fā)初期的10倍。
當無人機帶著爆炸物精準撞向通勤列車,當火車站的鐵軌被彈片炸得坑洼不平,烏克蘭那條承擔著全國63%貨運量的交通動脈,正一點點被逼向危機邊緣。
可讓人不解的是,俄軍為何放著電力、通信等其他基礎設施不優(yōu)先打擊,偏偏把矛頭對準看似“笨重”的鐵路,這些鐵軌和車廂背后,到底藏著怎樣足以影響戰(zhàn)局的戰(zhàn)略價值?
烏克蘭負責重建與發(fā)展的副總理阿列克謝·庫列巴曾公開披露過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僅2025年8月以來,烏克蘭鐵路基礎設施遭遇的襲擊次數就已突破300次,平均下來每周接近10次,這一數字和2022年初沖突剛爆發(fā)時形成了鮮明對比。
當時烏克蘭鐵路部門公開報告的襲擊事件約為每周1次,且多集中在前線附近的交戰(zhàn)區(qū)域,對全國性運輸影響有限。
更關鍵的變化在于打擊方式:以往俄軍的襲擊更像是“廣撒網”,瞄準的是鐵路干線、大型車站等固定目標,而現在卻轉向了移動中的單列火車,這種精準度的提升,讓烏克蘭鐵路的防御壓力陡增。
2025年10月上旬發(fā)生在紹斯特卡火車站的襲擊,就是這種“精準打擊”的典型例子。
這座距離俄羅斯邊境不足70公里的火車站,當天正迎來兩列載滿乘客的通勤火車,就在乘客準備上下車的間隙,兩架裝載著爆炸物的無人機先后俯沖下來。
劇烈的爆炸聲過后,站臺上一片混亂:一名71歲的男子當場死亡,至少8人被飛濺的碎片劃傷或砸傷,多節(jié)火車車廂被大火燒得扭曲變形,原本光滑的金屬車身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彈孔,連車廂內的座椅都被煙熏得漆黑。
當地居民在接受采訪時回憶,襲擊發(fā)生后,火車站周邊的鐵軌旁散落著無人機殘骸,能清晰看到機身攜帶的攝像頭部件,這和以往俄軍使用的“無制導”無人機明顯不同,也側面印證了打擊精度提升的原因。
俄軍之所以能實現對火車的精準鎖定,核心在于其無人機技術的近期升級,烏克蘭軍事與無人機專家謝爾蓋·別斯克雷斯特諾夫,通過研究一批獲批公開的俄制無人機樣本發(fā)現,自2025年入夏以來,俄軍投入使用的遠程打擊無人機進行了關鍵改造。
幾乎所有無人機都加裝了高清夜視攝像頭和無線電藍牙傳輸模塊,這兩項設備的結合,讓操作員能在后方實時接收無人機傳回的畫面,并根據畫面動態(tài)調整飛行航向。
以往無人機可能因為定位誤差,偏離目標幾十米甚至上百米,如今卻能像“長了眼睛”一樣,緊緊跟住移動中的火車,直到精準撞擊,這種技術改進還帶來了另一個影響。
俄軍不再需要投入大量無人機“覆蓋式打擊”,往往一兩架無人機就能完成對一列火車的摧毀,既降低了作戰(zhàn)成本,又提高了打擊效率,畢竟摧毀一列運行中的火車,比修復一段鐵軌的難度更大,也更能直接切斷運輸鏈路。
俄軍如此執(zhí)著于打擊鐵路,根源在于這條交通線對烏克蘭的“雙重生命線”意義,根據烏克蘭國家統(tǒng)計局2025年發(fā)布的最新數據,該國鐵路網絡承擔著全國63%以上的貨物運輸和37%的客運量,是民生與軍事運轉都離不開的核心樞紐。
從民生角度看,烏克蘭大部分城市的生活物資,比如糧食、藥品、燃料,都依賴鐵路從生產地運往消費地,尤其是在冬季,北方城市的供暖煤炭如果不能通過鐵路及時輸送,很可能導致居民供暖中斷。
從經濟層面講,烏克蘭作為全球重要的小麥出口國,其糧食出口量的70%需要通過鐵路運往黑海沿岸港口,再裝船發(fā)往全球,金屬工業(yè)產品也是如此,東部工業(yè)區(qū)生產的鋼鐵、鋁制品,必須通過鐵路運往西部邊境,才能進入歐洲市場。
而從軍事角度看,烏克蘭從北約及其他盟國獲得的武器裝備、彈藥補給,大部分都是先運到烏克蘭西部邊境的物流中心,再通過鐵路轉運至東部前線,鐵路一旦中斷,前線的作戰(zhàn)物資供應就會陷入短缺,這也是俄軍將鐵路視為“突破口”的重要原因。
面對密集的精準打擊,烏克蘭鐵路部門一直以“快速修復能力”應對,以往遭遇導彈襲擊后,鐵路維修團隊會在確保安全的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用大型機械清理軌道上的廢墟,往往數小時內就能讓鐵軌恢復通行。
在基輔、哈爾科夫等主要城市遭遇襲擊后,公用事業(yè)部門通常能在一日內恢復鐵路沿線的供電,避免因斷電導致列車調度失靈,不過,這種“邊打邊修”的模式,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zhàn)。
烏國家鐵路公司成員奧列克桑德·佩爾佐夫斯基指出,過去三個月的攻擊不僅數量增加,作戰(zhàn)方式的轉變更讓防御難度翻倍。
以往修復固定的軌道或車站即可,如今卻要時刻防范移動中的列車遭遇無人機襲擊,而列車運行路線不固定、時間不規(guī)律,很難做到全方位防護。
2025年3月,烏克蘭鐵路運營商就遭遇過一次重大網絡攻擊,導致在線售票系統(tǒng)、列車調度平臺全線癱瘓,整整一周時間,民眾只能通過人工窗口購票,部分線路的列車甚至因為無法調度而停運,這也暴露了鐵路系統(tǒng)在“非軍事打擊”下的脆弱性。
對于當前鐵路系統(tǒng)的困境,基輔經濟戰(zhàn)略中心高級經濟學家娜塔莉婭·科列斯尼琴科將其描述為“罪惡但有限”。
“罪惡”在于這些襲擊直接影響了普通民眾的正常出行和基本生活,也破壞了國家的經濟運轉,“有限”則是因為烏克蘭通過快速修復、列車改道、加強安保等措施,暫時將損失控制在了可承受范圍。
但這種“有限”能否持續(xù),還要看俄軍后續(xù)的打擊強度,如果每周10次的精準打擊成為常態(tài),烏克蘭鐵路部門的維修團隊很可能會陷入“疲于奔命”的狀態(tài)。
一旦修復速度跟不上破壞速度,部分鐵路干線可能會出現“間歇性癱瘓”,進而影響軍事援助運輸和糧食出口,要知道,烏克蘭的糧食出口不僅關系到本國經濟,還影響著全球糧食價格。
如果鐵路中斷導致糧食無法運出,很可能會讓依賴烏克蘭糧食的國家陷入供應緊張。從目前的局勢來看,圍繞鐵路的“攻防戰(zhàn)”還會持續(xù)。
這條承載著烏克蘭民生與軍事的“物流動脈”,未來仍將是俄烏雙方博弈的關鍵領域,而它的每一次中斷與恢復,都在悄然影響著戰(zhàn)局走向和地區(qū)穩(wěn)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