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2025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部門合作“科技文化研究”專項課題推進會在浙江省科協(xié)大樓一樓科學咖啡館舉行。
2020年起,為貫徹落實省領導關于科技文化省建設的指示精神,促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融合,根據省科協(xié)、省社科聯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省科協(xié)、省社科聯連續(xù)六年聯合開展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部門合作“科技文化研究”專項課題研究,每年通過自主申報、專家評審確定5-6個課題,組織專家學者開展專題研究,為促進我省科技文化繁榮和發(fā)展提供決策咨詢。自課題設立以來,共整合了浙江大學、寧波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浙江師范大學、浙江科技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等近20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參與課題研究,其中4項被列入重點課題,凝聚了一批融科技文化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于一體的研究人才,引起了中國科協(xié)、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等部門關注,形成了一批決策參閱成果,其中有2篇被《浙江社科要報》錄用,多位省領導予以批示。
推進會上,《浙江科技型企業(yè)創(chuàng)新生態(tài)優(yōu)化路徑研究》等5個2025年度新立項課題的負責人針對選題緣由、研究內容、思路方法、前期準備及預期成果等方面展開闡述,《“知識分配力”視域下“新質生產力”科普的實踐路徑研究》等4個2024年度課題的負責人圍繞當前研究進展、主要成果及下一步計劃等方面進行匯報。浙江大學科技與社會發(fā)展研究所副所長張立就課題一一點評。
省科協(xié)科普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設立“科技文化研究”專項課題的初衷是希望在全省帶動一批特別關注科技文化發(fā)展的專家學者,為全國科技文化建設探索浙江實踐。在課題研究中,要以“真問題”為導向、“真方法”為支撐、“真對策”為核心、“真應用”為目標。聚焦科學與文化融合中的現實痛點,立足浙江發(fā)展實際,精準挖掘真問題;規(guī)避AI技術的局限性,將大模型作為 “輔助工具” 而非 “真理來源”,確保研究過程的科學性與結論的可靠性;瞄準浙江有待解決的具體問題,拒絕“泛泛而談”,提出可操作、可檢驗實效的精準對策;課題研究成果爭取實現落地,形成一批有成效的“浙江范例”。
來源:省科協(xié)科普部
責編:葉 揚
美編:鄭娜莉
一審:何百岳
二審:方佳佳
三審:王陸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