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從小就聽人說 “努力就能進步”?上學時老師講 “多刷題就能考高分”,工作后領導說 “多加班就能升職”,連圈的雞湯都寫著 “每天努力一點點,一年后你會感謝現(xiàn)在的自己”。
可你有沒有過這種崩潰時刻:明明每天都在干活,沒偷懶沒摸魚,卻發(fā)現(xiàn)自己不僅沒進步,反而連原來的水平都保不住?
我去年就遇到過這種事。
當時我在公司做內(nèi)容編輯,覺得 “把稿子寫好、按時交差” 就行,不用學新東西, 畢竟我寫了三年,選題、文筆都算熟練,怎么也不至于掉鏈子。
結(jié)果半年后,公司來了個 98 后實習生,人家不僅會寫稿子,還能拍短視頻、剪花絮,把文章做成 “圖文 + 視頻” 的組合形式,領導開會時翻來覆去夸 “這才是現(xiàn)在的內(nèi)容趨勢”。我呢?手里的選題越來越少,以前常找我約稿的部門,慢慢開始找實習生合作。
有天晚上我翻稻盛和夫的《活法》,看到一句話突然冒冷汗:“在今天這個時代,不拼命努力,就無法生存。
不是‘努力就能進步’,而是‘必須非常努力,才能保證自己不后退’。” 原來我一直搞錯了努力的意義 , 我以為努力是 “油門”,踩下去就能往前沖,可實際上,在這個人人都在加速的時代,努力更像 “剎車”,稍微松一點,就會往后滑。
今天咱就嘮嘮這個反常識的真相:為什么你拼盡全力,可能也只是沒后退?那些你以為的 “原地踏步”,其實早就在不知不覺中掉隊了?用三個真實案例,拆解稻盛和夫這句 “扎心智慧”。
一、你以為的 “保持現(xiàn)狀”,其實是在 “被動后退”,因為參照物早變了
很多人都有個誤區(qū):“我只要不犯錯、不偷懶,維持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就不會掉下去?!?就像我家樓下的早餐店,老板做了十年豆?jié){油條,味道沒變差,價格也沒漲,可最近半年生意越來越差 。
不是他做得不好,是隔壁新開了家早餐店,不僅有豆?jié){油條,還賣現(xiàn)磨咖啡、三明治,甚至能掃碼預約,早上到店直接取餐。
我問早餐店老板:“你怎么不加點新品?” 他說:“我這老味道有人吃就行,折騰那干啥?” 可他沒發(fā)現(xiàn),以前來買早餐的上班族,現(xiàn)在更愿意多花兩塊錢,在隔壁買份 “能當午餐的三明治”,省得中午再排隊。
他以為 “保持老樣子” 就是穩(wěn)定,其實是客戶的需求變了、對手的服務變了,他不動,就是在后退。
這事兒跟稻盛和夫早年開工廠的經(jīng)歷特別像。
1959 年他創(chuàng)辦京瓷時,做的是精密陶瓷零件,一開始跟一家電子公司合作,訂單穩(wěn)定得很,可沒過兩年,客戶突然說 “要降低零件誤差,不然我們就找別家”。
當時京瓷的工人都覺得 “現(xiàn)在的精度已經(jīng)夠好了,客戶太苛刻”,稻盛和夫卻連夜把鋪蓋搬到工廠,帶著工人一起研究怎么把誤差從 0.1 毫米降到 0.01 毫米。
有人問他:“咱們現(xiàn)在的產(chǎn)品已經(jīng)能滿足客戶需求了,為什么還要這么折騰?” 稻盛和夫說:“今天滿足,不代表明天滿足,客戶的對手在進步,他們的要求就會提高;我們的對手在進步,他們的精度就會更好。
我們不往前趕,就是在往后退,等客戶真的找了別家,再努力就晚了?!?/p>
職場里這種 “被動后退” 更常見。
我之前有個同事老周,做銷售做了五年,業(yè)績不算頂尖,但每年都能完成任務,他總說 “我這水平,在公司混個中游沒問題”。
結(jié)果去年公司引進了 “數(shù)字化銷售系統(tǒng)”,能通過數(shù)據(jù)精準定位客戶需求,新來的銷售用系統(tǒng)跟進客戶,轉(zhuǎn)化率比老周高 30%。老周一開始還不服氣:“我靠人脈吃飯,系統(tǒng)哪有我懂客戶?” 可慢慢的,他手里的老客戶被新同事用 “精準推薦” 搶走,新客戶又跟不上,最后季度考核墊底,差點被調(diào)崗。
你看,“保持現(xiàn)狀” 的本質(zhì),是你以為參照物沒變, 比如早餐店老板以為 “客戶還愛吃老味道”,老周以為 “銷售還靠人脈”,可實際上,時代、對手、需求都在變,你不動,就是在相對于別人后退。
就像跑步時,你以為 “我不減速就行”,可別人都在加速,你雖然沒慢下來,卻還是被越甩越遠。
稻盛和夫說:“世界不是靜止的,是流動的,你必須跟著流動的速度走,甚至比它快一點,才能不被沖走?!?/p>
那些覺得 “我不用努力,只要穩(wěn)住就行” 的人,其實是把 “穩(wěn)定” 當成了永恒,卻忘了穩(wěn)定的前提,是你跟得上變化的速度,而跟得上,本身就需要努力。
二、“非常努力” 不是 “多做一點”,而是 “對抗惰性的極限投入”,因為人性會偷偷幫你 “減速”
很多人理解的 “努力”,是 “比平時多做 10%”,比如平時下班就追劇,今天多加班一小時;平時一周讀一本書,這周讀兩本。
可稻盛和夫說的 “非常努力”,是 “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是把 “努力” 變成日常,甚至變成一種 “對抗惰性的本能”。
我之前健身時就犯過這個錯,辦了張年卡,計劃每周練三次,每次一小時,覺得 “這樣就能保持體能”。
可實際執(zhí)行起來,總是找借口:“今天加班太累,明天再練”“外面下雨,懶得去健身房”,就算去了,也是練 20 分鐘就歇,刷會兒手機再練 10 分鐘,美其名曰 “勞逸結(jié)合”。
結(jié)果三個月后體測,我的肌肉量比辦卡時還少,體脂率反而漲了。
健身教練跟我說:“你以為‘偶爾練一練’就是努力?其實你的身體在偷偷‘掉狀態(tài)’,肌肉不練會流失,體能不保持會下降,你那點努力,連‘維持現(xiàn)狀’都不夠,更別說進步了?!?/p>
后來我跟著教練調(diào)整計劃:每天早上六點起來練 40 分鐘,不管刮風下雨,除非生病,絕不請假。
一開始特別痛苦,鬧鐘響的時候想把手機砸了,練到一半想躺地上不起來,但堅持了一個月后發(fā)現(xiàn),體能不僅沒掉,反而比以前好了,原來 “維持不后退” 需要的努力,比我想象的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