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我蹲在馬桶上刷《喬布斯傳》,看到 1997 年他回蘋果第一件事就把 70% 的產(chǎn)品線砍得精光,差點把手機扔水箱里,這哥們怕不是被硅谷的陽光曬傻了?
要知道當(dāng)時我剛為了 “搞錢”,同時接了設(shè)計、運營、文案三個副業(yè),每天睡 4 小時,咖啡灌得心臟快跳成縫紉機,還覺得自己離 “逆襲” 就差再熬兩個通宵。
結(jié)果喬布斯一句話把我整懵了:“決定不做什么,比決定做什么更重要?!?/strong>
我盯著這句話愣了三分鐘,馬桶圈都坐涼了。
原來這么多年我以為的 “努力”,其實是在給平庸打工?后來翻遍他的訪談、傳記,甚至扒了蘋果早期的產(chǎn)品文檔,才發(fā)現(xiàn)這哥們的智慧里藏著太多反常識的 “坑”,而 90% 的人就是踩著這些坑,把自己活成了 “努力的庸人”。
一、你以為喬布斯在 “追求完美”?其實他在 “主動報廢” 你的平庸資本
大眾提起喬布斯,總愛說他 “極致追求完美”,比如 iPhone 的倒角要磨幾十次,圖標陰影要調(diào)上百遍。但很少有人注意,他最牛的 “完美”,其實是 “主動放棄不完美的選項”,簡單說就是 “該砍就砍,絕不戀戰(zhàn)”。
1997 年蘋果快破產(chǎn)時,產(chǎn)品線亂得像菜市場:有針對學(xué)生的、針對企業(yè)的、針對設(shè)計師的,甚至還有款能當(dāng)傳真機用的電腦,功能堆得比現(xiàn)在的多功能電飯煲還雜。
喬布斯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把高管們叫到會議室,在白板上畫了個 2x2 的格子,橫軸寫 “消費級”“專業(yè)級”,縱軸寫 “桌面端”“筆記本端”,然后說:“以后蘋果只做這四個格子里的東西,其他全砍?!?/strong>
當(dāng)時高管們快哭了:“那我們研發(fā)了半年的兒童電腦怎么辦?還有剛簽了訂單的辦公打印機呢?” 喬布斯眼皮都沒抬:“留著它們,蘋果才真的會死。”
結(jié)果砍掉 70% 產(chǎn)品線后,蘋果反而把精力集中在 iMac 上,半年就扭虧為盈。
反觀我們這些 “平庸選手”,最擅長的就是 “把路走寬”,其實是把路走亂。
我之前認識個程序員,本職工作沒做到頂尖,卻非要學(xué)剪輯、做直播,美其名曰 “多技能傍身”。結(jié)果直播沒火,代碼也寫得漏洞百出,被老板約談時還委屈:“我明明比別人努力兩倍!”
這就是 99% 的人陷入平庸的第一個坑:把 “求全” 當(dāng) “完美”,把 “忙碌” 當(dāng) “努力”。
就像你去超市本來只想買牛奶,結(jié)果看到餅干打折、薯片促銷,最后拎著一堆過期都吃不完的零食回家,反而忘了自己要喝牛奶。
喬布斯的 “完美” 是 “我只喝牛奶,再便宜的零食也不碰”,而我們的 “完美” 是 “只要打折,不管能不能吃,先囤了再說”。
更扎心的是,我們還特會給自己找借口。
比如 “多學(xué)點總沒錯”“萬一以后用得上呢”,就像我媽總愛囤塑料袋,說 “下次裝東西能用”,結(jié)果家里堆了三大箱,最后還是當(dāng)垃圾扔了。
喬布斯最煩的就是這種 “萬一思維”,他在研發(fā) iPhone 時,有工程師提議加個鍵盤,說 “用戶可能習(xí)慣鍵盤”,喬布斯直接懟回去:“用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直到你把東西放他們面前。”
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沒有鍵盤的 iPhone 顛覆了手機行業(yè)。
而那些 “擔(dān)心用戶不習(xí)慣” 的廠商,比如諾基亞,還在執(zhí)著于全鍵盤,最后把自己玩沒了。
這就是差距:喬布斯用 “主動放棄” 聚焦核心,我們用 “全面撒網(wǎng)” 消耗自己,最后他成了傳奇,我們成了 “那個很努力但沒成的人”。
二、你以為喬布斯在 “抓住機會”?其實他在 “故意錯過” 垃圾機會
去年我朋友跟風(fēng)做短視頻,今天拍美食、明天拍知識、后天又搞探店,說 “多試試總能找到風(fēng)口”。
結(jié)果半年下來,粉絲沒破千,還把工作辭了,天天在家啃老。
我把他罵醒時,想起喬布斯當(dāng)年的一個操作:早在 2002 年,蘋果就有能力做平板電腦,但喬布斯卻把項目擱置了,理由是 “時機沒到”。
當(dāng)時團隊都急了:“微軟都開始做了,我們再不做就晚了!” 喬布斯卻慢悠悠地說:“晚?比起做錯,晚一點算什么?” 直到 2010 年,觸摸屏技術(shù)成熟了,他才推出 iPad,一上市就賣爆,半年狂銷 1500 萬臺。
你看,99% 的人都有 “機會焦慮癥”,就像看到別人排隊就想湊過去,不管前面是賣奶茶還是辦信用卡。
而喬布斯是 “看到排隊先琢磨這隊值不值得排”,這就是他和我們的本質(zhì)區(qū)別:我們把 “抓住機會” 當(dāng)成功,他把 “篩選機會” 當(dāng)成功。
我之前也犯過這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