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草根到皇帝:朱元璋的逆襲之路》-34
【驚天大案】
機會很快就來了。
按朝廷規(guī)定,每年地方各級都要向戶部呈送錢糧及財政收支、稅款賬目。戶部與各布政司、府、縣的數(shù)字須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結項。如果有一項不符,整個賬冊就要被駁回,重新填報,重新蓋上地方政府的印章。
如此便帶來一個問題,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江浙地區(qū)還好,如果是云貴、兩廣、川陜這些地區(qū)的官員,跑一趟應天可不是容易的事。路途遙遠,耽誤時間不說,萬一偶染個風寒,死在路上都有可能。為了方便,各地官員們自動發(fā)明了一個妙招:前來京城報賬時,預先帶好已經(jīng)蓋好大印的空白表冊,以備賬冊被駁回時,在京城就地重新編寫。
這個辦法被發(fā)明后,很快成為一種習慣。戶部官員今天打回一本賬目,明天就能拿到修正過的蓋好大印的賬目。不用猜也知道是怎么來的,大家對此都心照不宣,沒人去追究這事,這叫做“空印”。
問題是,朱元璋不知道。
沒有其他國家像中國這樣重視印章,它既是權力、身份的象征;也是責任、信用的體現(xiàn)。每個印章都代表著國家的最高權力,那是皇權的力量。
皇權被蓋在白紙上到處跑,還有何莊嚴可言。
身份限制了老朱的想象力,他從沒聽說過還有這種操作。得到報告后,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將各地主印官員處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并充軍遠方。
拋開老朱的面子問題不談,我們再看,空印這個辦法違規(guī)嗎?當然是違規(guī)的,而且性質(zhì)比較惡劣。雖說每頁紙上蓋的只是騎縫章,被用來偽造其他公文的難度比較大,但涉及到國家收支這樣的重要賬目,審計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