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之間的新一輪交鋒可謂是硝煙彌漫,緊張氛圍撲面而來。
此前,美方高層多次試圖通過熱線與中方取得聯(lián)系,然而卻一次次碰壁,遭遇了“閉門羹”。
這一反常舉動瞬間引發(fā)外界的廣泛關注與諸多猜測,大家紛紛疑惑:中方為何突然對美方電話“置之不理”了呢?
就在外界猜測紛飛、尚未塵埃落定之時,一架帶有美國標識的專機悄然降落在北京。
此次專機肩負著“坦誠溝通、交底互信”的使命,而前來執(zhí)行這一重要任務的,正是美國商界的標志性人物——黑石集團董事長蘇世民。
這場看似普通的企業(yè)家訪問,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戰(zhàn)略意圖呢?中美之間的這場激烈博弈,又發(fā)展到了何種程度呢?
中方拒接美方電話,實則傳遞出“無需多言”的信號。
這一切的源頭,要追溯到馬德里那場中美會談。
在那次會談中,中美雙方剛坐下來洽談沒幾天,美方就迅速出臺了多達20余項針對中國的措施。
這些措施涵蓋了關稅加征、禁運實施、出口限制等多個方面,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就連波音的關鍵零部件,也被美方無情地列入了限制名單。
更為荒謬的是,美國竟然無端指責中國對稀土出口的管控行為,稱其是在“破壞全球供應鏈”。
美方的這一系列操作,讓中方的耐心逐漸消磨殆盡。
中國相關部門當即明確回應:此次摩擦的責任完全在美方。
中方采取的反制措施,完全符合法律法規(guī),既合情又合理。
特別是關于稀土問題,中國強調,這是基于環(huán)保和國際安全的綜合考量,并非針對某個國家進行“打壓”。
因此,當美國高官再次試圖通過電話尋求溝通時,中方選擇了拒絕接聽。
這并非是中方耍小性子,而是以一種明確的方式告知美方:如果溝通僅僅是為了走個形式、爭奪話語權,那么這樣的電話接與不接并無太大意義。
真正的交流,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礎之上。
對于中方而言,這并非首次采取這樣的舉措。
在過去幾年里,中方就曾在類似的場合中“拒接電話”,其目的在于向美方傳達一種堅定的態(tài)度:中方并非拒絕溝通,而是堅決反對被動挨打、無休止地“談而不改”。
美國對華政策呈現(xiàn)出分裂態(tài)勢:一邊強硬打壓,一邊又試圖示好,前后姿態(tài)大相徑庭。
電話溝通受阻后,華盛頓方面很快就“坐立不安”了。
特朗普政府中的強硬派迅速轉變態(tài)度,在媒體上大放厥詞,聲稱中方“不愿合作”,甚至威脅要進一步加征關稅,將責任一股腦地推給中國。
然而,與此同時,另一種聲音也在悄然浮現(xiàn)。
以財政部為代表的經(jīng)濟部門開始釋放“緩和信號”,暗示如果中方在稀土政策上有所松動,美方可以適當調整關稅計劃。
但這種“胡蘿卜加大棒”的老套手段,在中方這里早已失去了效力。
中方的回應簡潔而有力:愿意進行談判,但必須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不愿與美方發(fā)生沖突,但也絕不懼怕沖突。
這番表態(tài)背后,實際上劃定了兩條清晰的路線:要么雙方回到正軌,通過平等對話解決分歧;要么美方就做好迎接中方反制的準備。
從特朗普的個人角度來看,他正處于“競選連任”的關鍵時期,既需要在對外政策上展示強硬姿態(tài),以贏得國內(nèi)部分選民的支持,又不敢讓經(jīng)濟徹底失控,以免影響自己的競選前景。
這種矛盾的心態(tài),直接反映在了他對華政策上。
表面上,美國對華政策顯得極為強硬,但私下里卻有人悄悄“遞話”。
而此次專機抵京的主角——蘇世民,無疑就是典型的“遞話人”。
蘇世民此次訪華,絕非一次普通的訪問,而是代表著美國商界前來“出面交底”。
10月16日,蘇世民現(xiàn)身北京,與中共中央外辦主任王毅進行了會晤。
王毅在會晤中明確指出,中美兩國不應走向對立對抗的道路,雙方之間的溝通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
蘇世民則表示,美方希望能夠穩(wěn)定中美關系,愿意推動更多建設性的對話。
要知道,黑石集團不僅是華爾街的重要金融力量,其在中國的業(yè)務布局也十分廣泛且深入。
蘇世民此次訪華,雖然表面上打著“投資”的旗號,但實際上更像是代表美國商界傳遞一個明確信號:美國商界并不支持中美全面脫鉤,希望中美兩國能夠繼續(xù)保持合作。
這種“二軌外交”的方式并不罕見,尤其是在官方溝通渠道不暢的情況下,企業(yè)和智庫往往扮演著“替補球員”的角色。
他們既能夠深入了解雙方的真實想法,也能夠為接下來的官方接觸試探底線。
蘇世民此次訪華,正是典型的“替美國商界交底”,同時也是對特朗普政府極限施壓路線的一次“溫和修正”。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蘇世民訪華的同一時期,美國另一家大型企業(yè)的掌門人也出現(xiàn)在了中國。
這些企業(yè)高層頻繁訪華,實際上釋放出一個清晰的信號:美國國內(nèi)并非鐵板一塊,商界、地方政府以及部分理性派對極端對抗政策存在著顧慮。
時光流轉,2025年,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
他的對華政策與上一任期如出一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打壓、脫鉤、圍堵等手段一應俱全,但實際效果如何呢?美國國內(nèi)通脹居高不下,關鍵供應鏈受到限制,金融市場也頻繁震蕩。
在這種嚴峻的背景下,美國商界的“出頭”并非偶然,而是被現(xiàn)實所逼迫。
他們親身感受到了中美關系惡化所帶來的高昂成本,深知如果繼續(xù)這樣折騰下去,最終受傷最深的將是他們自己。
而中方的立場始終堅定如一:合作的大門始終敞開,同時也做好了應對對抗后果的準備。
在應對美方挑釁時,中國并沒有急于采取激烈行動,而是通過拒接電話、精準反制以及保持開放姿態(tài)等策略,將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從王毅和蘇世民的會面中可以看出,中方仍然愿意與美方進行溝通,但絕不會為了談判而做出無原則的妥協(xié)。
中美之間確實存在矛盾,但關鍵在于雙方是否愿意從現(xiàn)實出發(fā),摒棄意識形態(tài)的偏見。
眼下,外界普遍關注中美元首是否會在下個月的APEC峰會上進行會晤。
但無論雙方是否見面,當前這種“民間先行、官方跟進”的局面,實際上已經(jīng)在孕育一種新的可能:在官方博弈陷入僵局時,是否能夠通過其他渠道保持最低限度的穩(wěn)定。
中美關系遠未達到“冰點”,但也早已告別了“蜜月期”。
蘇世民這類人物的出現(xiàn),說明即便在最緊張的時期,仍有一股力量在努力修補中美關系之間的裂痕。
而這股力量,或許正是避免中美關系徹底脫軌的關鍵所在。
中美關系的緩和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同樣也不可能徹底斷裂。
現(xiàn)實已經(jīng)充分證明,極限施壓無法帶來安全,只會引發(fā)更多的不確定性。
商界的聲音能否被特朗普團隊真正重視,還要看接下來幾個月的動向。
但可以肯定的是,像蘇世民這樣的“專機訪華”,不會僅僅是一次偶然事件,也不會是唯一的一次。
參考資料:
王毅會見黑石集團董事長兼CEO蘇世民:中美“脫鉤斷鏈”不是現(xiàn)實理性選擇,對立對抗只會兩敗俱傷——2025-10-17 00:40·北京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