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人周末多了個新花樣,爬雙子山。
這山說起來有意思,海拔48米,換算成厘米就是4800厘米,號稱上?!白罡叻濉?。
山腳能拿登山杖,穿身運動裝就能往上走,不用像爬真山那樣費勁兒。
但不少人爬的時候心里都犯嘀咕,這山是空心的啊,萬一塌了可咋整?
我第一次聽說這事也好奇,后來查了不少資料才搞明白,這山背后的門道可不少。
從鋼渣山到網(wǎng)紅山:這塊地的三次“變身”太魔幻
要聊雙子山,得先說說它腳下的這塊地。
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這兒可不是現(xiàn)在的綠地,而是上鋼三廠的鋼渣山。
那會兒鋼鐵廠生產(chǎn),剩下的鋼渣沒處放,就堆在這兒,妥妥的工業(yè)遺跡。
后來到了2010年,上海辦世博會,這塊地搖身一變,成了舉世矚目的世博會場地,接待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再后來世博會結束,這兒又規(guī)劃成了世博文化公園,雙子山就是公園里的重頭戲。
本來上海市區(qū)就沒天然山,市民早就盼著能有個地方親近自然。
所以當初規(guī)劃公園的時候,不少市民都提了建議,核心就兩點,一是想有個觀景臺,能俯瞰浦江兩岸的風景,二是希望保留上鋼三廠的工業(yè)遺跡,別讓老上海的鋼鐵記憶沒了。
這兩個需求聽著簡單,要結合起來可不容易。
但沒想到,設計師還真把這事兒辦成了,雙子山的形態(tài)都有講究,是照著明代沈士充《九峰三泖圖》來的,那可是“上海之根”松江府的標志性山水,既滿足了觀景需求,又暗合了文化傳承。
雙子山不是隨便造的,它是跟著這塊地的“命運”一步步來的。
從鋼渣山到世博會場地,再到現(xiàn)在的市民打卡地,每一次變身都踩在了城市發(fā)展的點子上。
尤其是保留工業(yè)記憶這一點,我覺得特別好,不是把老東西全推了重建,而是讓新建筑帶著老歷史,這樣市民爬上山的時候,不僅能看風景,還能想起這兒曾經(jīng)的樣子。
聊完這山咋來的,就得說說大家最關心的問題,空心山憑啥不塌?
上海的地基可不是鬧著玩的,長江入??诘能浲恋?,含水量高,承載力低,想在這兒造山,難度比在硬土地上大多了。
空心山不塌的秘密:PEC結構這玩意兒真靠譜?
造雙子山的時候,工程師們遇到了四個難題。
首先是軟土地基,得減輕山的重量,不然地基撐不住,其次是山上要種植物,土層得夠厚,不然草啊樹啊活不了,再者就是結構得結實,能扛住自重和人走上去的重量,最后還得處理渣土,不能浪費資源。
這四個問題里,最關鍵的就是結構,也就是咋讓空心山穩(wěn)當。
答案就是PEC結構,這玩意兒全名叫預制包裹混凝土結構,簡單說就是用H型鋼或者格構式鋼柱做骨架,然后在鋼柱的空腔里填混凝土,還會放些受力鋼筋、抗剪螺栓之類的零件。
這樣組合下來,好處可不少:比純鋼筋混凝土輕,不用給地基太大壓力,比純鋼結構省鋼材,還更結實,施工的時候還能預制,效率高,成本也低。
更重要的是,混凝土把鋼材包起來,防火防腐的能力也強了,能用更久。
施工的時候,工人還打了數(shù)千根樁筏基礎,深深扎進地下的穩(wěn)定土層里,把整個山托住。
而且回填地基的時候,還用了大概50萬立方的渣土和鋼渣,就是以前工地剩下的廢料,這下不僅解決了廢料處理的問題,還省了不少新材料。
這山不是“花架子”,是靠真技術撐起來的。
我之前還擔心過,空心結構會不會不安全,現(xiàn)在看來是想多了,這些技術細節(jié)考慮得比咱們普通人周全多了。
雙子山不光外面看著像山,里面的空間利用也絕了。
別以為空心就是空的,山肚子里藏著7層樓,功能分得明明白白。
1到2層是智能停車場,能停1500輛車,還帶無人值守和車位引導,以后去公園玩再也不用愁找車位了。
3層是避難層和防火隔離層,這是按消防規(guī)范來的,安全第一。
4到7層更實用,有展廳還有變電站、配電間這些配套用房。
展廳以后能辦工業(yè)遺跡展覽,或者生態(tài)科普活動,相當于把“市民大客廳”藏在了山肚子里。
上海這地方寸土寸金,能這么利用垂直空間,比在地面上蓋樓強多了。
既不占山上的綠化面積,又能滿足停車、活動的需求,一舉兩得。
而且整個山體的形態(tài)和施工,都是用BIM技術指導的,就是建筑信息模型,每一步都精準控制,不會出岔子。
最讓人佩服的是,這塊地在黃浦江邊,要是拿來搞商業(yè)開發(fā),土地出讓金據(jù)說能到千億級別。
但上海沒這么干,反而“奢侈”地造了公園,留給市民當共享空間。
本來想,這么核心的地段,肯定會優(yōu)先考慮賺錢,但沒想到上海把市民的需求放在了前面。
這才是超大城市該有的樣子,不是只盯著經(jīng)濟利益,更要考慮老百姓的生活品質。
雙子山不是一座簡單的人工山,它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一個縮影,把工業(yè)記憶、技術創(chuàng)新和生態(tài)需求揉在了一起。
從鋼渣山到空心生態(tài)地標,它解決了上海沒山的遺憾,還破解了軟土造山的技術難題,更給市民留了一片能玩、能憶、能放松的地方。
以后其他超大城市想搞更新,說不定都得參考上海這個思路。
畢竟,城市建設最終還是為了人,雙子山做到了這一點,這就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