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站在圓明園西洋樓的殘石柱前,指尖觸到的是被煙火熏烤過的粗糙痕跡。
一百多年來,“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這句話幾乎成了刻在國人記憶里的常識。
但翻遍英法兩國的戰(zhàn)地日記、將領書信和檔案館史料會發(fā)現(xiàn),這段歷史藏著兩個被忽略的真相:放火的其實只有英軍。
而主導這場暴行的英國人,早就直白說出了他們的真實目的。
誰是主謀
說起火燒圓明園,很多人腦子里第一反應是“英法聯(lián)軍共同施暴”。
但史料卻清晰劃分了兩國的不同角色。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lián)軍突破清軍防線直撲圓明園時,先做的都是搶劫。
法軍士兵忙著搬運鑲滿寶石的鐘表,英軍則盯上了鎏金佛像和古籍字畫,甚至在正大光明殿開起了分贓會。
可到了要不要放火的問題上,雙方立刻吵翻了。
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在10月12日的日記里忍不住抱怨:“圓明園是人類藝術的瑰寶,焚燒它是對文明的犯罪,我們該懲罰的是清朝政府,而非毀滅文化。”
法軍司令蒙托邦更直接,說這種行為“根本配不上文明國家的名頭”。
他們提出替代方案:要么拆幾座宮殿意思一下,要么摧毀北京城里的官署,總之不能燒了這座園林。
為了表明態(tài)度,10月18日英軍點火時,葛羅特意下令法軍只負責外圍警戒,不準碰火種。
有英軍士兵在日記里寫得明白:“法軍就在不遠處站著看,沒一個人動手點火?!?/strong>
這種分歧并非出于善意,而是利益考量不同。
法軍更看重盡快簽條約拿賠款,覺得燒圓明園會惹麻煩;英軍卻另有算盤。
理清了誰放的火,更關鍵的是搞懂—他們?yōu)樯斗且胚@把火?
放火原因
流傳最廣的“掩蓋搶劫罪證”說法,其實經不起推敲。
英軍的搶劫本就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公開行動。
《泰晤士報》記者當時發(fā)回的通訊里寫著:“每個士兵都搶瘋了,為了寶石丟了金子,為了鐘表又丟了寶石,帶不走的瓷器就砸碎?!?/p>
這些掠奪者甚至會在文物上標注“來自圓明園”,壓根沒想過遮掩。
北京師范大學王開璽教授的比喻很實在:“要是搶了別人家的電視機,為了掩蓋罪證再燒房子,這邏輯根本說不通?!?/p>
真正的目的,藏在英軍統(tǒng)帥額爾金寫給英國政府的信里。
1860年10月25日,也就是放火一周后,他在信里直言不諱:“焚毀圓明園和要求賠款,名義上是補償受難者,實際上是談判前的步驟。
我要讓中國人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記住我們給他們的教訓?!?/strong>
這番話道破了核心—這不是報復,而是精準打擊清廷意志的政治手段。
額爾金選圓明園絕非偶然。
這座從康熙年間就開始修建的園林,是皇帝的夏宮,更是清朝權力的象征。
咸豐皇帝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這里處理朝政,園子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件文物都連著皇室的尊嚴。
額爾金自己也說:“燒紫禁城會波及百姓,燒圓明園卻能直接打在皇帝心上。”
事實正如他所料,當圓明園失火的消息傳到熱河避暑山莊,咸豐皇帝當場吐血倒地,沒過多久就郁郁而終,臨終前還攥著從圓明園帶出的印璽。
額爾金
1860年10月18日清晨的圓明園,成了永遠的噩夢。
英軍騎兵團率先沖進園區(qū),士兵們把火把塞進雕花的窗欞,火焰很快舔舐著涂滿朱漆的梁木。
有目擊者說,起初是細小的煙柱,很快就連成了黑色的云,西北風吹著濃煙往北京城飄,三十里外的街巷都落滿了熾熱的余燼。
連續(xù)兩天兩夜的大火里,最讓人痛心的不是建筑的坍塌,而是人的悲劇。
圓明園安佑宮里住著近300名太監(jiān)、宮女和工匠,他們沒能及時逃出,最終被烈火吞噬。
英軍士兵吳士禮在日記里記錄下這詭異的景象:“日光被濃煙遮得嚴嚴實實,像發(fā)生了持久的日食,整個京城都灰蒙蒙的?!?/p>
而額爾金站在遠處看著火海,得意地宣稱:“這效果遠非萬里之外的人能想象?!?/p>
這場大火燒掉的不僅是一座園林。
周邊的清漪園、靜明園、暢春園甚至海淀鎮(zhèn)都沒能幸免,原本連片的皇家園林群變成了斷壁殘垣。
更諷刺的是,就在這片廢墟前,清政府被迫簽下了《北京條約》,割讓九龍、賠償800萬兩白銀,還承認了鴉片貿易的合法化。
額爾金帶著“功績”回到英國,被維多利亞女王封為印度總督,風光無限。
但侵略者終究沒能逃過命運的懲罰。
罪有應得
1862年,額爾金在印度任職時,住進了喜馬偕爾邦的一座別墅。
這個地區(qū)以多雷電聞名,一天午后,一道閃電劈中了他的房間,瞬間燃起大火。
慌亂中,額爾金心臟病突發(fā),沒能逃出火海,最終葬身于自己最擅長制造的災難里。
消息傳回中國,人們想起那句老話:“玩火者必自焚”,這或許就是最諷刺的報應。
如今再看圓明園的殘石柱,那些被火燒過的裂痕里,刻著的不僅是文明的劫難,更是歷史的警示。
我們理清“法軍未參與縱火”的細節(jié),不是為了給任何一方開脫。
畢竟劫掠的罪行同樣不可饒恕,而是為了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
結語
英國人以為一把火能讓中國屈服、讓歷史遺忘,卻沒想到這片廢墟成了最深刻的教科書。
它提醒我們,所謂“讓中國記住”的教訓,從來不是屈服于強權,而是要守護好自己的文明與尊嚴。
那些流失的文物、焦黑的殘垣,不是恥辱的標記,而是奮進的警鐘。
就像額爾金的結局所昭示的,任何試圖用暴力踐踏文明的人,最終都會被暴力反噬。
這,或許就是歷史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答案。
參考資料
關于八國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的事件,小時候老師說的可能不全對。上觀新聞.2017-05-13
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并致三山五園被毀,奕訢上奏稱 “痛心慘目不忍言”. 京報網.2020-08-04
回顧火燒圓明園的黑暗歲月。京彩臺灣.2020-01-07
英法聯(lián)軍為什么要火燒圓明園。光明日報.2010-11-0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