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地干活式旅游”火了。
最近,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等地的馬鈴薯基本收獲完畢,有農(nóng)戶開放了自家田地,把一些小土豆留給游客來挖寶。這些土豆個頭過小,達(dá)不到商品標(biāo)準(zhǔn),本來會被遺落在田里。沒想到,當(dāng)?shù)赝瞥觥皳焱炼沟貓D”,準(zhǔn)備了“免費烤土豆”點之后,卻受到了眾多游客的喜愛與追捧。
游客們來到當(dāng)?shù)兀还饪达L(fēng)景、享美食,而且主動下地干活,撿土豆撿得不亦樂乎。面對這一好玩的場景,農(nóng)戶和網(wǎng)友們紛紛點贊——既能讓游客們體驗農(nóng)村勞動,又能不浪費糧食,“下地干活式旅游”真可謂一舉多得。
表面上看,游客愛上“下地干活”是因為這種旅游方式很有新鮮感,但本質(zhì)上還是因為當(dāng)下旅游消費理念再次發(fā)生迭代。過去很多人十分在乎旅游的形式,如果出去旅游沒有打卡完所有景點,沒有拍下幾張美照,這趟旅程似乎就算“白來”。于是,人們看到美麗的風(fēng)景,品嘗到好吃的,第一時間想的不是好好體會,而是拍下美圖,分享在朋友圈。這也讓一場本來能夠放松身心的旅游異化為另一種形式的炫耀比賽。
如果回顧近年來的文旅新潮流,不管是曾經(jīng)的“特種兵旅游”還是“奔縣旅游”,都和現(xiàn)在的“下地干活式旅游”一樣,是對“旅游必須光鮮亮麗”的反抗,也是為了擺脫“意義綁架”的消費決策。
“下地干活”的內(nèi)核,就是一種再純粹不過的簡單快樂。撿來的土豆不一定個頭大,烤出來的土豆也不一定有多么美味,但體驗勞動的整個過程,就足夠讓游客暫時卸下上班的疲憊,擺脫生活中的煩惱。不難想象,農(nóng)田里“灰頭土臉”的形象可能比不過精修后的美圖,但是敢于拒絕社會成功學(xué)模板的綁架,看清內(nèi)心的真正需求,就能讓大家重新找回旅游真正的意義。
從這些年旅游消費理念的不斷變化中也不難看出,如今的游客,尤其是年輕人,最大的特征是不再盲目從眾,而是追求更環(huán)保、更溫和、更簡約,也更有個性化的旅游和生活方式。而且,大眾消費也不再以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為主,而是會兼顧他人的需求。就拿“下地干活”來說,既能給自己帶來新鮮的體驗又順帶幫助了當(dāng)?shù)氐霓r(nóng)戶,帶來的可能是“打卡式旅游”所不具備的滿足感。
從“下地干活式旅游”的火爆出圈來看,當(dāng)?shù)夭粌H非常敏銳地觀察到了文旅潮流的新變化,而且從軟件到硬件上都做足了準(zhǔn)備,才讓遠(yuǎn)道而來的游客感到“不虛此行”,用并不大的成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各地借鑒。
著眼未來,中國地大物博,文旅發(fā)展還有較大的挖潛空間。我們更期待,還能涌現(xiàn)出更多此前人們意想不到的文旅新玩法,為游客帶來更多樣的體驗,也進(jìn)一步豐富旅游市場的多樣性。
(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