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gòu)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guān)聯(lián)
本文資料來源:《悲華經(jīng)》《楞嚴(yán)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普賢行愿品》
圖片均源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本文純屬虛構(gòu),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農(nóng)歷九月十九,正是觀世音菩薩出家的日子。這一天,多少在家眾發(fā)心持素,立愿修行??赡阒绬幔坑^音菩薩當(dāng)年也是在家人,是妙莊王的三公主妙善。她從深宮走向香山,從公主成為比丘尼,那條路走得艱難曲折。
《悲華經(jīng)》中記載,觀音菩薩在無量劫前本是轉(zhuǎn)輪圣王的太子,名為不眗。他目睹眾生苦難,發(fā)下宏愿:"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大愿何其殊勝,可要完成這愿心,需要經(jīng)歷多少磨難?
今天發(fā)心吃素修行的在家眾何嘗不是如此?當(dāng)你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立下誓愿,你可知道前方會遇到什么?有三個關(guān)口,每一個都足以讓人動搖??扇裟芏冗^,便是脫胎換骨。這三個轉(zhuǎn)折點,藏在哪里?佛經(jīng)中早有開示。
![]()
第一個轉(zhuǎn)折點:身體的反抗
說起在家修行,最先要面對的就是這副臭皮囊。
《楞嚴(yán)經(jīng)》里講:"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道理一下子能明白,可習(xí)氣業(yè)障卻要一點點清除。你發(fā)心吃素,身體第一個不答應(yīng)。
唐代有位居士叫龐蘊,出身富貴之家。他聽聞馬祖道一禪師的開示,當(dāng)下發(fā)心修行。第一件事就是戒葷持素。家里的廚娘不解:"老爺,您從小就愛吃那紅燒肉,怎么說不吃就不吃了?"
龐居士笑道:"這身子被肉養(yǎng)大的,現(xiàn)在要讓它換個活法,能容易嗎?"
頭三個月,他每晚都做夢,夢里全是各種美味。醒來口水都流到枕頭上。白天看見別人吃肉,肚子就咕咕叫。有一次路過酒樓,聞到羊肉的香味,腳就挪不動了。
他的妻子靈照看在眼里,問道:"夫君,要不要……"
"不要。"龐居士搖頭,"馬祖師父說過,這是身體的執(zhí)著在作怪。它習(xí)慣了葷腥,突然斷了,就像嬰兒斷奶,當(dāng)然要哭鬧??扇羰琼樦?這一輩子都別想有長進。"
靈照又問:"那該如何是好?"
龐居士想了想:"《維摩詰經(jīng)》里講,'觀身實相,觀佛亦然。'這身體本是四大假合,哪有什么喜好?都是妄念在作祟。我要做的,就是看住這些念頭。"
說著容易,做著難。有一天,龐居士去市集辦事,正好碰上有人在賣魚。那魚剛從江里撈上來,活蹦亂跳。魚販吆喝:"新鮮的鱸魚咧!清蒸紅燒都好吃!"
龐居士站在那里,聞著魚腥味,腦子里竟然冒出各種做法來。他猛地一驚,心想:我這是怎么了?都發(fā)心修行了,怎么還這樣?
正糾結(jié)著,忽然看見魚販揮刀,一條魚被剖開,內(nèi)臟流了一地。那場面血淋淋的,讓人作嘔。
龐居士恍然大悟。他想起《楞伽經(jīng)》中佛陀的話:"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
眼前這條魚,前世說不定就是自己的親人。自己貪圖口腹之欲,讓它送命,這跟殺人有什么兩樣?
想到這里,他渾身發(fā)冷。從那以后,再看到葷腥,心里就涌起悲憫。不是忍著不吃,而是真的不想吃了。
可身體的反抗不止于此。持素三個月后,他開始渾身無力,面色發(fā)黃。家里人都擔(dān)心:"這樣下去,身體會垮的。"
龐居士也疑惑:難道吃素真的不行?可僧人們都吃素,為什么能身強體健?
他去請教馬祖。馬祖聽了,哈哈大笑:"你只知道戒葷,不知道如何養(yǎng)身。素食也有素食的門道。"
馬祖告訴他,吃素要懂得搭配。豆類、谷物、蔬菜、果實,每樣都不能少?!饵S帝內(nèi)經(jīng)》中講"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雖然是講雜食,可素食也要五色俱全。青入肝、紅入心、黃入脾、白入肺、黑入腎,吃對了,比肉還補。
再者,要懂得用豆制品替代肉類。豆腐、豆干、豆皮,這些都是好東西。古人說"青菜豆腐保平安",不是沒有道理。
最重要的是心態(tài)。你若帶著匱乏的心態(tài)吃素,覺得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身體自然虛弱??扇羰菐е卸餍?、慈悲心,知道每一口素食都在培養(yǎng)善根,身體反而會越來越好。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中說:"菩薩摩訶薩行尸羅波羅蜜多時,于諸眾生起大悲心,誓斷一切惡不善法,修諸善法,守護正法。"持戒不是束縛,而是護持。護持眾生,也護持自己。
龐居士聽了,豁然開朗。他回家后調(diào)整了飲食,又配合打坐練氣,三個月后,氣色竟比吃葷時還好。
身邊很多人看見了,都來問:"你這素吃得,怎么臉色這么好?"
龐居士笑道:"葷腥是在養(yǎng)這副臭皮囊,素食是在養(yǎng)慧命。前者只能活一世,后者卻能利生生世世。"
第二個轉(zhuǎn)折點:心理的動搖
身體的關(guān)過了,心理的關(guān)才真正難熬。
持素修行半年后,最容易遇到的就是懈怠。剛開始的熱情退去,每天的功課變成了負(fù)擔(dān)。早上要早起做早課,晚上要打坐,還要持咒念佛,一天天重復(fù),沒有新鮮感,也看不到什么效果。
龐居士也經(jīng)歷過這個階段。那段時間,他常常想:我這樣做有什么用?每天念經(jīng)打坐,生活還不是老樣子?做生意該賠還是賠,家里該吵還是吵,我到底圖什么?
有一天,他忍不住去問馬祖:"師父,我每天用功,可怎么一點感應(yīng)都沒有?"
馬祖反問:"你要什么感應(yīng)?"
"總要有點變化吧?比如夢到菩薩,或者身體發(fā)光,或者……"
話沒說完,馬祖一巴掌打過來,龐居士躲閃不及,被打了個正著。
![]()
"你求感應(yīng),不是修行,是做買賣!"馬祖喝道,"你布施了就要福報,持戒了就要神通,這跟市井小民討價還價有什么兩樣?"
龐居士被打蒙了,愣在那里。
馬祖緩和了語氣:"《金剛經(jīng)》怎么說的?'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你若有所求,就是住相。住相就是執(zhí)著,執(zhí)著就是障礙。你以為修行是為了得到什么,錯了!修行是為了放下,放下執(zhí)著,放下妄念,放下這個總想要回報的心。"
龐居士若有所悟,可還是不甘心:"那我這樣修下去,到底會有什么結(jié)果?"
"結(jié)果?"馬祖笑了,"種子種下去,難道第二天就要它開花結(jié)果?你見過哪個農(nóng)夫天天挖開土,看種子發(fā)芽了沒有?它自然會長。你只管耕耘,莫問收獲?!斗ㄈA經(jīng)》中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念一聲佛號,已經(jīng)種下成佛的因,至于什么時候成佛,那是因緣的事。"
這番話,讓龐居士想起《華嚴(yán)經(jīng)》中的一個故事。
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每次都以為自己開悟了,結(jié)果下一位善知識又給他新的開示。一路走來,他沒有一刻停下,也沒有一刻懷疑。為什么?因為他明白,修行本身就是目的,不是為了到達某個終點。
就像觀音菩薩,他早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可還是示現(xiàn)菩薩身,倒駕慈航,救度眾生。這是為什么?因為修行不是為了自己享受涅槃,而是為了利益眾生。
想通這一層,龐居士心里的疑惑散了大半。
可沒過多久,新的考驗又來了。
有一次,他的一個老朋友來訪。這位朋友也是商人,家財萬貫。兩人聊天時,朋友無意中說:"聽說你現(xiàn)在吃素修行?何苦呢?你看我,該吃吃該喝喝,不也活得好好的?你守著那么多規(guī)矩,快樂嗎?"
這話像一根刺,扎進龐居士心里。是啊,我快樂嗎?
那段時間,他常常自問。以前吃肉喝酒,呼朋喚友,多痛快!現(xiàn)在守戒律,不能這樣不能那樣,是不是太壓抑了?
他又去找馬祖。馬祖看出他的心思,問:"你覺得以前快樂?"
"嗯,至少自在。"
"自在?"馬祖冷笑,"你被欲望牽著鼻子走,看見好吃的就想吃,看見美色就動心,看見利益就爭奪,這叫自在?這叫被束縛!真正的自在,是不被外物所轉(zhuǎn)。你現(xiàn)在持戒修行,看似有很多約束,可你的心是不是比以前清凈?"
龐居士想了想,還真是。以前腦子里亂七八糟的念頭多,晚上常常失眠?,F(xiàn)在雖然每天早起做功課,睡眠反而好了,心里也踏實了。
馬祖又說:"《涅槃經(jīng)》中講,'戒為無上菩提本,應(yīng)當(dāng)具足持凈戒。'持戒不是束縛,是解脫的基礎(chǔ)。你看僧團里的比丘,守那么多戒律,可他們快樂不快樂?他們內(nèi)心的寧靜和喜悅,是世間任何享樂都比不了的。"
"可是,"龐居士還是不解,"凡夫俗子追求快樂有什么錯?"
"錯在你追求的是暫時的快樂。"馬祖說,"吃肉那一刻快樂,可動物被殺時的痛苦,你感受到了嗎?你造下惡業(yè),將來要承受果報,那時還快樂嗎?真正的快樂,是離苦得樂,是究竟的解脫,不是感官的刺激。"
他頓了頓,又說:"《八大人覺經(jīng)》第一條就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你以為的快樂,都是無常的,靠不住的。只有修行得來的法喜,才是真正的快樂,是不會失去的。"
龐居士聽著,心里慢慢明朗起來。對啊,以前那些所謂的快樂,哪一樣長久?美食吃完就沒了,還留下一身病;財富再多,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連親人,也終有離散的一天。只有通過修行得來的智慧和解脫,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
從那以后,他不再羨慕別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再懷疑自己的選擇。持戒修行,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第三個轉(zhuǎn)折點:境界的考驗
都說修行越往后越難,這話不假。
龐居士修行三年后,遇到了最大的考驗。
那一年,他家生意出了問題。本來談好的一筆大買賣,對方突然反悔,還倒打一耙,說龐家以次充好。官司打了半年,不但沒贏,還賠了一大筆錢。
禍不單行。他的兒子在外地讀書,突然病倒。家里派人去接,路上遇到山賊,護送的人被打傷,兒子受了驚嚇,病情加重。
龐居士咬牙應(yīng)對這些變故,可心里說不難受是假的。他想不通:我持戒修善,為什么還要遭這些罪?
有一天晚上,他坐在院子里,望著天空發(fā)呆。妻子靈照過來,輕聲說:"夫君,是不是在想,我們是不是做錯了?"
龐居士點點頭,又搖搖頭:"不是做錯了,是想不通。佛經(jīng)上說善有善報,可我們行善這么久,為什么還要遭這些難?"
靈照沉默了一會兒,說:"明天我陪你去見馬祖師父吧。"
第二天,兩人來到寺里。馬祖聽完他們的遭遇,問:"你知道《金剛經(jīng)》里,須菩提問佛,善男子善女人發(fā)心修行,會有魔障嗎?"
龐居士搖頭。
"佛說:'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yīng)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即為消滅,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什么意思?你過去生造的惡業(yè),本來要墮落惡道受苦,可因為你這一世修行,那些業(yè)障提前現(xiàn)前,讓你在人間輕受,重罪輕報。這是好事!"
龐居士一怔:"重罪輕報?"
"對。"馬祖說,"你想想,如果不修行,這些業(yè)障會在什么時候報?可能要等到你墮入惡道,那時候受的苦,比現(xiàn)在大多了?,F(xiàn)在你修行了,菩薩慈悲,讓你在人間就把這些業(yè)報了,這是在幫你!"
![]()
靈照聽了,眼睛一亮:"師父,您的意思是,我們遇到的這些困難,都是在消業(yè)?"
"不只是消業(yè)。"馬祖站起身,走到窗前,"更是在考驗?zāi)銈兊牡佬摹?
他回過頭,看著龐居士夫婦:"修行路上,順境時要警惕,逆境時更要警醒。順境容易讓人懈怠,逆境卻能讓人看清自己的發(fā)心是不是真的。你們現(xiàn)在遇到挫折,如果退轉(zhuǎn)了,說明你們的修行不過是為了求福報,不是真正想解脫??扇绻軋猿窒氯?那才是真修行。"
龐居士心中一動:"師父,那該如何面對這些考驗?"
馬祖微微一笑:"你們想知道,觀音菩薩當(dāng)年是如何度過這些難關(guān)的嗎?想知道,真正的在家修行者,如何在紅塵中修得解脫?這里面有三層境界,你們且聽我說來……"
話說到這里,龐居士夫婦屏息凝神,等待馬祖開示那關(guān)鍵的三層境界。這三層境界,正是在家修行者必經(jīng)的三個關(guān)口,也是從凡夫到圣者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