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是偉大的物理學家,這點毋庸置疑。
我有點奇怪的是,楊振寧生于1922年,他在物理世界的兩大成就——“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論”、“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分別是在1954年和1956年完成的。
也就是說,楊振寧在34歲之前就把自己在物理上的最大貢獻做完了。
而且不光是楊振寧,他的合作伙伴李政道獲得諾獎時候也就是而立之年,還有愛因斯坦,他在提出狹義相對論的時候也才二三十歲,可以說他的重大論文和成就在年輕時候就完成了。
類似的還有牛頓等科學家,也是如此。
我們知道,從生理層面講,人的大腦成熟一般是在50歲左右,但愛因斯坦、楊振寧等人為啥在自己智力的巔峰時期沒有更大的學術成就呢?
![]()
后來我有次看到楊振寧在回答別人提問的時候,就談到了這個問題。
在這之前,我以為是年輕人有創(chuàng)造力,初生牛犢不怕虎,敢想敢做,思維活躍,有想象力,可以對著一個領域深入研究,解決問題。
但楊振寧不這樣看,他認為對做學術研究的人而言,“不管你用什么名詞,如果要做得很好的話,一定是對那個領域有些天然的本事”,他以劉翔為例說明,表示劉翔要是沒有跨欄方面的熱情和信心,那很難取得很大的成績。
對于這種天然的本領當然可以稱之為天才。
除此之外,楊振寧還觀察到在他所認識的物理領域的人,家庭生活對自身成就影響很大,他們總結出了一個結論:
在家庭情況不太好的時候,反而是對成就的一個促進作用。
![]()
“你第一個想法一定是在你的家庭生活最圓滿的時候做出來的工作是最成功的,后來發(fā)現(xiàn)不是這樣,很多人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在他的家庭非常困難的時候,或者是他的太太生病了,或者是家里頭孩子有大問題的時候……”
楊振寧表示這時候往往他的工作反而比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