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讀書君的《王陽明:人生即修行(知行合一)》大課堂,我們致力于共同學習,一起成長,本專欄很重要,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或許,你也有過這樣的體驗:深夜刷著朋友圈,看著別人各種精彩的生活,心里時常感到自己的平凡乃至平庸。
這種如影隨形的自我質(zhì)疑,時常困擾我們。
王陽明的學生劉德章,曾向王陽明提問:
“聞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兩喻圣人之分量,以煅煉喻學者之工夫,最為深切。惟謂堯舜為萬鎰,孔子為九千鎰,疑末安。”
意思是聽聞老師,您用金子的重量比喻圣人的成就高低,用鍛造金子比喻我們做學問的功夫,這個比方打得真是貼切!可您說堯舜是一萬斤的金子,孔子是九千斤,我琢磨著這不太合適吧?”
![]()
很明顯,劉德章對王陽明先生,將孔子的地位排在堯舜之后,感到不滿意。
這像極了我們今天的爭論:清華和北大哪個更好?馬云和馬化騰誰更成功?我們在潛意識里,已經(jīng)習慣為他人的成就標上“價格”,進行排序。
然而,王陽明的回答出乎意料:
“此又是軀殼上起念,故替圣人爭分兩……若除去了比較分兩的心,各人盡著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純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個個圓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無不具足?!?br/>
簡單翻譯意思是“你這么說,又是在看表面了!
非得給圣人排個名次、爭個高低,這不就跟攀比一樣嗎?
![]()
要是能去掉這顆攀比的心,每個人只管下自己的功夫,把心里那桿秤擺正,做事只憑良心和正道。
那結(jié)果就是:人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路,活出自己該有的樣子。
你是塊大材料,就成就一番大事業(yè);是塊好璞玉,就活出自己的精致。
根本用不著羨慕別人,因為你本身就已經(jīng)足夠完整和豐盈了。
這才是踏踏實實‘修煉自己’的真本事!”
![]()
這番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們痛苦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