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21日,橫跨清末、民國與臺灣時期的陸軍一級上將,97歲的何應欽以心臟衰竭的平靜方式,在睡夢中停止了呼吸,結束了充滿爭議的一生。
然而,當他的靈柩被安葬在臺北縣國軍示范公墓特勛區(qū)時,到場的老同僚卻寥寥無幾,唯有墓碑上"一級上將何公應欽之墓"的字樣,還在“訴說”著他曾執(zhí)掌軍權、影響國運的過往。
事實上,有人在悼念文章中稱他為"北伐元勛、抗日名將",也有人在街頭巷尾斥他為"親日漢奸、反共幫兇"。
他既是蔣介石麾下最得力的助手,又是蔣氏始終提防的對手。他對病妻數十年不離不棄傳為佳話,卻在民族大義面前留下了諸多污點。
那么,何應欽是誰?他與蔣介石的關系如何?他的人生評價,又為何會出現兩極反差的局面呢?
![]()
少年志軍
1890年4月2日,何應欽出生在貴州興義泥凼鎮(zhèn)一個普通商戶家庭。
父親何其敏早年靠販牛起家,后經營染織廠,小有財富,母親史氏操持家務,家中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三。
雖是商戶出身,但何家對子女教育頗為重視。
7歲的何應欽就進入鄉(xiāng)塾誦讀儒家經典,10歲轉入本鄉(xiāng)初等小學,13歲又考入縣立高等小學,學業(yè)始終名列前茅。
1907年,17歲的何應欽以考選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入貴陽陸軍小學堂,從此踏上軍事道路。
在新式軍事學堂中,他首次接觸到西方軍事理論和日本軍校教材,逐漸萌生了"軍事救國"的想法。
兩年后,憑借優(yōu)異的表現,何應欽和谷正倫等20名學生,被選送日本振武學校第十一期學習。
在這里,他見到了比自己高兩期的蔣介石。
事實上,日本求學期間,何應欽不僅系統(tǒng)的學習了步兵戰(zhàn)術、軍事地形等專業(yè)課程,更受到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熏陶。
經人介紹,他加入了中國同盟會,成為早期革命黨人中的軍事骨干。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何應欽中斷學業(yè)回國,在陳其美領導的滬軍都督府任訓練科一等科員,后升任第二十三師第三團營長,親身參與了推翻清王朝的武裝斗爭。
然而,好景不長。在陳其美被暗殺,二次革命失敗后,何應欽不得不再度東渡日本,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十二期步科深造。
畢業(yè)回國后,他憑借"日本士官學校畢業(yè)生"的金字招牌,迅速在黔軍中嶄露頭角,先后擔任貴州講武學校校長、黔軍參謀長等職,成為黔軍核心將領王文華麾下的得力干將。
1917年,何應欽與貴州督軍劉顯世外甥女王文湘結婚?!罢温撘觥辈粌H讓他獲得了黔軍上層的支持,也開啟了相伴六十余年的深情歲月。
婚后次年,他創(chuàng)設"少年貴州會",并自任會長。
不久后,何應欽又參與貴陽"民九事變",支持谷正倫部出兵清除守舊勢力,逼走貴州督軍劉顯世,進一步鞏固了黔軍新派勢力的地位。
然而,權力的斗爭向來殘酷。
1921年3月,王文華遇刺身亡,黔軍陷入群龍無首的混亂局面。何應欽因勢力較弱,在跟谷正倫的權逐中敗下陣來,被迫交出兵權,辭職出走云南。
更不幸的是,抵達云南后不久,他就遭到了貴州守舊派收買的刺客襲擊,身中兩槍,腿部與肺部均受重傷,被迫前往上海養(yǎng)傷。
![]()
黃埔風云
正所謂: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
當孫中山籌備創(chuàng)辦黃埔陸軍軍官學校,蔣介石擔任籌備委員長時,賦閑在上海的何應欽當即托老同學王柏齡向蔣介石推薦自己。
憑借在日本軍校的學歷背景、革命黨人的身份以及沉穩(wěn)嚴謹的性格,他很快獲得了蔣介石和廖仲愷的賞識,被任命為大本營軍事參議,協助籌備軍校事宜。
黃埔軍校正式開學后,何應欽被任命為少將總教官,負責軍事教學、訓練工作。
當時,軍校師資力量雄厚,李濟深、鄧演達任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任教授部正副主任,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蘇聯顧問團則提供專業(yè)指導和物資支持。
何應欽能夠在人才濟濟的黃埔謀得職位,足見他的能力水平。
而他在教學中既借鑒日本士官學校的訓練方法,又吸收蘇聯紅軍的戰(zhàn)術經驗,做事認真負責,很快就贏得了蔣介石的信任。
1924年底,黃埔黨軍成立,蔣介石將第一期畢業(yè)學生編成兩個教導團,何應欽被任命為第一團團長,錢大鈞、劉峙、顧祝同等后來的名將均在他麾下任營長。
黃埔黨軍雖人數不足兩千,卻是蔣介石嫡系力量的核心,而何應欽也由此成為黃埔系軍事集團的奠基者之一。
一個月后,陳炯明分兵三路進攻廣州,第一次東征戰(zhàn)役打響。
何應欽率領教導第一團擔任攻擊淡水城的主力,面對守軍一個旅的頑強抵抗,他組織110人的敢死隊承擔爬城任務,攻破城池,全殲守軍。
隨后,他又以兩千新兵擊退洪兆麟一萬余人的援軍,展現出卓越的指揮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