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草根到皇帝:朱元璋的逆襲之路》-55
【天命】
張信的叛變并沒對張昺、謝貴的行動造成什么影響,他們忠實地執(zhí)行著朱允炆的命令,派兵控制了北平所有城門,并調(diào)來七衛(wèi)士兵將燕王府團團包圍。雖然朱棣已經(jīng)根據(jù)張信的情報,得以把僅有的800衛(wèi)士和手下最得力的將領(lǐng)張玉、朱能等都調(diào)進了王府,但這還是場實力懸殊的較量。
實力對比讓有能力的朱棣絕望,他還能指望一下的,只有運氣。
袁忠徹給張昺、謝貴相面,得出的結(jié)論是都是他們短命相,天機不可泄露,短到什么程度他沒說,估計也說不出來。朱棣的裝瘋本是心虛拖延時間的表現(xiàn),沒想到反而讓事情提前敗露。事情發(fā)展到這個地步,看起來短命相的不是張昺、謝貴,而是朱棣自己。
然而,袁忠徹的預(yù)言還是實現(xiàn)了。
![]()
張昺和謝貴決定先禮后兵,他們用箭將詔書射入燕王府,要是朱棣不配合,下一步就是發(fā)兵攻打。正是這個舉動給朱棣帶來了一絲生機,他看到詔書上寫的是“削爵及逮官屬”,并列明了需要逮捕官屬的名字,其中并沒有他本人。
詔書中,燕王僅僅是被削去了爵位,沒有提出下一步處置方法。理論上說,他的身份仍然是皇帝的叔叔,張昺、謝貴無權(quán)逮捕他,甚至還得表示尊敬。而且,也沒寫明如何處置燕王府的衛(wèi)士,是先繳了他們械呢,還是全部抓起來去吃牢飯。
朱棣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漏洞,他決定將計就計,假裝逮捕名單上列出的人,派使者召見張昺、謝貴二人進王府接收人犯。
張昺、謝貴有點懵,這怎么跟想好的程序有點不一樣,可是朱棣還有皇親之尊,他們又不方便不打招呼直接帶兵進去抓人。
怎么辦呢,電話還沒有被發(fā)明,再請示領(lǐng)導(dǎo)顯然是來不及的,張昺、謝貴只能自己作一回主了。本著皇上交待的事一定得辦,沒交待的事一定不能瞎辦的為官之道,他們決定接受朱棣邀請,進燕王府接收人犯。
跨進門檻前,守門的衛(wèi)士攔住了他們:兩位大人,按照王府規(guī)矩,只能你們兩個人進去,一起來的兄弟麻煩在門外等候一個。
張昺、謝貴對視一眼,咋忘了這條呢,現(xiàn)在來都來了,不見得打退堂鼓吧?
那就這樣辦吧,兩個人把衛(wèi)士全部留在門外,踏進了鬼門關(guān)。
朱棣果然熱情招待了他們,還貼心地捧出西瓜請兩位大人解暑??蛇€沒等他們啃上兩口,朱棣把瓜往地上一摔,評書中常見的橋段出現(xiàn)了,埋伏的刀斧手一擁而上將兩人拿下。
古有摔杯為號,朱棣摔瓜為號。
王府外的士兵從傻傻的從下午等到了晚上,不見領(lǐng)導(dǎo)出來,也沒人管飯,離開的人越來越多。朱棣趁機宣布,沒事了,張昺、謝貴對我不禮貌已經(jīng)被抓,大家各回各家吃飯去吧。
王府中,張、謝二人此時早已人頭落地。
![]()
張昺、謝貴的履歷是夠看的。族譜顯示,謝貴是東晉謝安的四十世孫,在朱元璋時代他就因軍功授河南衛(wèi)指揮僉事,加廣威將軍。時年已經(jīng)六十四歲的謝貴見過大風(fēng)大浪,是個經(jīng)驗豐富的武官。四十一歲的張昺要年輕一點,資歷卻一點不差,他是典型的從基層一步步歷練到中央的官員,從知縣任上一直升到工部侍郎、刑部侍郎,距離九卿僅一步之遙。
有這種歷練,朱允炆覺得自己兩個親信的智商應(yīng)該在線,這種事不需要一步步寫得那么啰嗦。
這個書呆子顯然低估了四叔的智商和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身份差別,高估了兩人的應(yīng)變能力。在建文元年七月五日這一天,老天爺從頭到尾選擇的都是朱棣。張信的叛變讓朱棣得以提前召集人手準備,張昺、謝貴的愚蠢又讓朱棣死里逃生。這就是傳說中的運氣吧,從起事開始,運氣就遠遠地離開了朱允炆,站到了朱棣這邊。
當然,要朱棣說,這不叫運氣,叫天命。
燕王府的包圍就此解除,趁著夜色,朱棣開始行動。
有野心墊底,有能力背書,再有天命加持,他將無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