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2月30日凌晨,廊坊火車站的月臺上,45歲的徐樹錚剛走下火車,就被一群身著黑衣的士兵包圍。
作為收復外蒙古、權傾朝野的“小扇子軍師”,徐樹錚面對黑洞洞的槍口,沒有求饒,只是冷笑一聲:
“徐某縱橫十余年,早料有今日。但外蒙已歸,死而無憾!”
話音未落,槍聲響起。
徐樹錚死后,段祺瑞痛哭失聲,卻不敢追究兇手是誰。張作霖暗自得意,卻對外宣稱“不知情”。
馮玉祥則直言“為國除奸”,將徐樹錚釘在了禍國殃民的恥辱柱上。
而一生在刀尖上跳舞,以鐵血手腕攪動北洋風云,被人稱為“段祺瑞的靈魂”的徐樹錚,卻落得個身首異處、尸骨難安的下場。
可悲、可嘆!
那么,徐樹錚是誰?他為何會被殺?又是誰下令殺害了他的呢?而馮玉祥又為何會說他是禍國殃民呢?

寒門崛起
1880年11月11日,徐樹錚出生于江蘇蕭縣。
他的父親徐忠清是當?shù)赜忻男悴?,卻因不善營生,家境貧寒。母親岳氏是大家閨秀,知書達理,卻對徐樹錚的管教極嚴。
徐樹錚自幼聰慧,3歲識字,7歲能詩,12歲考中秀才,被鄉(xiāng)鄰稱為“神童”。
然而,他卻不喜八股文,偏愛兵法、史書。常效仿太史慈,對人說:“大丈夫當提三尺劍,安天下,豈能困于筆硯之間?”
17歲時,徐樹錚娶了同鄉(xiāng)才女夏宣為妻。婚后,他仍心懷天下,渴望建功立業(yè)。
因此,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清軍節(jié)節(jié)敗退,徐樹錚目睹家鄉(xiāng)被兵匪劫掠時,悲憤交加的他,寫下了“河山破碎誰當惜,天地翻覆我當雄”的詩句,決心投筆從戎。
1901年,他告別家人,徒步前往濟南,投奔山東巡撫袁世凱??蓞s因他年輕氣盛、言辭過激,而被拒之門外。
落魄之際,徐樹錚偶遇了袁世凱的部下段祺瑞。
當時,段祺瑞任武衛(wèi)右軍統(tǒng)領,正四處招募幕僚。徐樹錚主動獻上“上段祺瑞書”,縱論天下大勢,提出練兵以強兵,強兵以強國。
段祺瑞見他文采飛揚、見識獨到,當即任命他為記室。從此,徐樹錚成了段祺瑞的“左膀右臂”,兩人結(jié)下了長達24年的生死之交。
四年后,段祺瑞又保送徐樹錚赴日本留學,就讀于東京振武學校,后轉(zhuǎn)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八期步兵科。
在日本期間,徐樹錚學習了現(xiàn)代軍事理論,結(jié)識了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黨人,對“共和”有了初步的認知,可他卻始終認為“中國之亂,非強兵不能定,非強權不能治”。
如此“強權主義”的思想,貫穿了他的一生。
1910年,徐樹錚學成歸國,回到段祺瑞的身邊,任北洋第六鎮(zhèn)軍事參議。
隨著武昌起義的爆發(fā),清廷任命段祺瑞為第二軍總統(tǒng),率軍南下鎮(zhèn)壓革命。而徐樹錚作為他的幕僚,也跟隨南下。
當時,徐樹錚深知袁世凱借革命逼宮的野心,他果斷勸說段祺瑞“暫避鋒芒,以待時機”。由此,避免了北洋軍和革命軍的正面硬拼。

從“府院之爭”到“再造共和”
中華民國成立后,段祺瑞任陸軍總長,徐樹錚任陸軍部軍學司司長,后升任陸軍次長。
憑借過人的才干,徐樹錚很快成為了陸軍部的實際掌權者。他制定陸軍編制、改革軍事教育、整訓北洋新軍,甚至連段祺瑞的演講稿、政策文件,也大多出自他手。
當時,有人評價道:“段總長之令,半出徐次長之手;段總長之意,半出徐次長之腦?!?/p>
在袁世凱死后,黎元洪改任大總統(tǒng),段祺瑞任國務總理,北洋集團也分裂為了直系馮國璋和皖系段祺瑞。
而徐樹錚作為皖系的重要謀士,他傾盡全力輔佐段祺瑞,和直系展開了激烈斗爭,史稱“府院之爭”。
1917年,黎元洪和段祺瑞因“對德宣戰(zhàn)”問題矛盾激化,于是罷免了段祺瑞的總理職務。
對此,徐樹錚怒不可遏,他一面串聯(lián)皖系軍閥通電“獨立”,逼迫黎元洪下臺,一面暗中聯(lián)絡張勛,假意支持他復辟清室,借張勛之手驅(qū)逐黎元洪。
事后,張勛果然率軍入京,解散了國會,擁立溥儀復位。而徐樹錚則立即勸說段祺瑞在馬廠誓師,組成“討逆軍”,僅用12天就擊潰了張勛的“辮子軍”,平定了復辟之亂。
戰(zhàn)后,段祺瑞復任為國務總理,徐樹錚也因功升任陸軍次長兼國務院秘書長,可謂是權傾朝野。
然而,在他協(xié)助段祺瑞推行“武力統(tǒng)一”政策時,竟主張以皖系武力征服南方護法軍政府,為此不惜向日本借款,擴充皖系軍隊。
1918年,徐樹錚又策劃成立了“安福俱樂部”,操縱國會選舉,使皖系控制了國會,史稱“安福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