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太行山腳下有個叫 “清風鎮(zhèn)” 的地方。鎮(zhèn)子不大,一條青石板路從東頭鋪到西頭,兩旁擠滿了小鋪子,糧鋪、布莊、雜貨鋪一應俱全,日子過得不算富裕,卻也安穩(wěn)平和。鎮(zhèn)東頭的 “趙記雜貨鋪”,老板叫趙老三,三十多歲,長著一雙小眼睛,總愛瞇著眼盤算生意,心里最大的念想,就是能發(fā)筆大財,早日把雜貨鋪擴成大商行,讓老婆孩子過上人上人的日子。
![]()
清風鎮(zhèn)西頭有座 “清涼寺”,寺里供著一尊大肚彌勒佛。鎮(zhèn)上的人有事沒事,都愛去寺里燒柱香,求個平安順遂。趙老三也常去,可他每次跪在佛前,心里念叨的,只有 “發(fā)財” 二字。
這天,趙老三又提著香燭去了清涼寺。他跪在彌勒佛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響頭,嘴里小聲嘀咕:“佛爺保佑,保佑我這月能多賺點銀子,最好能把隔壁的鋪子盤下來,擴成大商行。只要您能讓我發(fā)財,我以后每月都來給您燒最好的香,還您一個大大的金元寶!” 說完,他又磕了三個頭,才起身離去。
![]()
可接下來的一個月,趙老三的生意不僅沒好,反而越來越差 —— 進的一批綢緞,不知咋的,沒幾天就生了霉;好不容易來了個大客戶,想批發(fā)一批瓷器,結果送貨的時候,車翻了,瓷器碎了大半,不僅沒賺到錢,還賠了不少本錢。趙老三急得滿嘴起泡,心里琢磨:“我明明去求了佛爺,咋還這么倒霉?難道是我心不夠誠?”
過了幾天,趙老三又去了清涼寺,這次他帶了更貴的香燭,還買了些水果點心當供品。他跪在佛前,把額頭都磕紅了:“佛爺,我知道上次可能心不夠誠,這次我特意帶了好東西來孝敬您。您就可憐可憐我,讓我發(fā)筆財吧!只要能發(fā)財,我以后一定常來寺里做善事,給您重塑金身!”
可這次,運氣還是沒站在他這邊。他聽人說,鄰鎮(zhèn)的鹽價漲得厲害,要是能運一批鹽過來賣,肯定能賺大錢。趙老三咬咬牙,把家里的積蓄都拿了出來,還跟親戚借了些銀子,雇了輛馬車,去鄰鎮(zhèn)買鹽??蓻]想到,半路上遇到了劫匪,不僅鹽被搶了,連身上的銀子也被搜刮一空,馬車夫還被打傷了。
![]()
趙老三垂頭喪氣地回了家,老婆秀蓮看他這副模樣,急得直掉眼淚:“老三,你這是咋了?咋弄成這樣?” 趙老三把遇到劫匪的事說了,秀蓮哭得更兇了:“那可是咱們家所有的積蓄,還借了親戚的錢,這可咋還???” 趙老三坐在椅子上,唉聲嘆氣:“我也不知道咋回事,我去清涼寺求了佛爺好幾次,想讓他保佑我發(fā)財,可每次都倒霉,難道這佛爺不靈驗?”
秀蓮擦了擦眼淚,說:“我聽隔壁王嬸說,寺里的慧明高僧很有學問,能看透很多事,要不你去問問高僧,為啥你求發(fā)財總不成?” 趙老三想了想,覺得秀蓮說得有道理,第二天一早就去了清涼寺,想找慧明高僧問問清楚。
![]()
清涼寺的后院有片竹林,慧明高僧正在竹林里掃地。趙老三趕緊上前,恭恭敬敬地作了個揖:“高僧,我有件事想請教您?!?慧明高僧停下手里的活,微笑著說:“施主請講。”
趙老三嘆了口氣,把自己多次去佛前許愿發(fā)財,卻次次倒霉的事說了,最后疑惑地問:“高僧,我不明白,為啥我一心求發(fā)財,卻總也求不到?難道是佛爺不保佑我?還是我天生就沒發(fā)財的命?”
![]()
慧明高僧聽了,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領著趙老三走到竹林邊的一口井旁,指著井水說:“施主,你看看這井水?!?趙老三湊過去一看,井水清澈見底,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倒影?;勖鞲呱f:“這井水,你若求它解渴,它能給你清涼;你若求它灌溉莊稼,它能讓莊稼豐收;可你若求它變成金子,它能做到嗎?”
趙老三愣了一下,搖了搖頭:“不能。”慧明高僧又說:“佛就像這井水,能給人指引,能讓人內心平靜,可佛不能直接給人財富。施主,你可知道,佛前為何不能許愿發(fā)財?并非佛不愿保佑,而是發(fā)財本就不是‘求’來的,而是‘修’來的?!?/p>
![]()
趙老三疑惑地問:“修來的?高僧,這話咋說?”慧明高僧領著趙老三在竹林里的石凳上坐下,慢慢說道:“施主,你先想想,你求發(fā)財,是為了什么?”趙老三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