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越階,靠的并非吃苦,而是這5大生存智慧
一個普通人,沒有大的機(jī)遇,一輩子都會很普通,無論他多么努力。
因為,向上爬的通道很窄,能夠真正實現(xiàn)越階的,寥寥無幾。
你可能說自己很能吃苦,但比你吃苦的人大有人在。
所以,想要真正成功逆襲,下面這5大生存智慧,你就必定要悟透。
![]()
一:彈性生存:劉邦的“低頭哲學(xué)”
老話講得好:“黃河拐了九十九道彎,最后還是流進(jìn)了大海。能彎腰也能抬頭,那才是真龍?!?/p>
當(dāng)年劉邦牛氣沖天,一口氣打下了咸陽,然后就派兵把守函谷關(guān),不讓其他諸侯進(jìn)來,連西楚霸王項羽的面子都不給。
這下可把項羽給惹毛了,立馬帶著諸侯聯(lián)軍來收拾劉邦。
那時候劉邦的實力跟項羽比,差得遠(yuǎn)了。
要是真硬碰硬,他瞬間就得被碾碎。
劉邦一看這架勢,知道硬剛不行,只能先忍著。
明知道鴻門宴是場“鴻門宴”,也得硬著頭皮去。
宴會上,面對項羽的步步緊逼,劉邦那叫一個謙卑,又是敬酒又是道歉,說自己絕沒想獨占關(guān)中的好處,愿意聽項羽的。
這么一來,項羽果然放松了警惕。
結(jié)果劉邦轉(zhuǎn)頭就“暗度陳倉”,偷襲了三秦,最后還帶著聯(lián)軍打下了項羽的老都城彭城。
這套“先低頭,再反攻”的玩法,把“彈性生存”演繹到了極致:該示弱的時候就示弱,但一有機(jī)會就果斷出手。
反觀項羽呢,又固執(zhí)又自大,最后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所以司馬光評價楚漢之爭時說:“太剛強的人,死在自己的固執(zhí)上;懂得變通的人,贏在自己的靈活上?!?/p>
劉邦的智慧就在于這個“彈性”。
在強者面前懂得彎腰,在逆境里悄悄積蓄力量。
社會這個大江湖,直來直去的人,往往被撞得頭破血流。
要是能學(xué)學(xué)劉邦“以退為進(jìn)”的智慧,在妥協(xié)中慢慢積累自己的實力,反而能扭轉(zhuǎn)局面,反敗為勝。這,就是生存的終極辯證法。
二:立身之法: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p>
天冷了,沒比穿件厚實的皮大衣更管用的;被人說閑話了,沒比提升自己更有效的辦法。
這事兒發(fā)生在西漢。
有個叫直不疑的人,在漢文帝手下當(dāng)官。
有一次,他同宿舍的一個同事休假回家,錯拿了另一個同事的金子。
丟金子的人發(fā)現(xiàn)后,一口咬定就是直不疑偷的。
面對這憑空而來的指責(zé),直不疑既沒跟他吵,也沒費勁去找真兇,而是很坦然地承認(rèn)了,自己掏錢買了同樣多的金子還給了人家。
后來,那個休假的同事回來了,把誤拿的金子還了回去,真相大白。
丟金子的人那個慚愧?。拇?,大家都夸直不疑是個忠厚老實的人。
當(dāng)別人非議你、攻擊你的時候,最沒用的就是跟人爭辯,最傻的就是想著報復(fù),而最高明的“反擊”,就是管好自己,提升自己。
你想想,當(dāng)你比別人只強一點點的時候,會招來嫉妒;但當(dāng)你比別人強一大截的時候,別人就只剩下仰望了。
所以,把那些想用來解釋、用來吵架的精力,全都用在提升自己身上。
等你站得足夠高了,曾經(jīng)的那些閑言碎語,你自然就聽不見了,因為它們已經(jīng)夠不著你了。
三:識人之術(shù):看透表象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測也。”
一個人會發(fā)脾氣,這是很正常的情緒;但那種臉上總是掛著笑容、從不生氣的人,你反而猜不透他心里到底在想啥。
《資治通鑒》里就記載了這么個事兒。
隋文帝楊堅晚年,他二兒子楊廣想搶太子的位子,就拼命地裝。
他知道他爸喜歡節(jié)儉,就故意把自己家里的樂器都弄得灰撲撲的,琴弦也弄斷幾根,擺出一副“我不好聲色犬馬”的樣子。
他知道他媽討厭小三,就只跟老婆蕭秀恩愛,其他小妾生的孩子他一概不碰。
每次他爸媽派人來視察,楊廣必定和老婆一起到門口迎接,好酒好菜招待,臨走還送大禮包。
所以,回去的使者個個都夸他仁義孝順。
反觀太子楊勇,人家是活得真實,想啥干啥,花錢大手大腳,老婆小妾一大堆,對他爸媽派來的人也愛答不理。
結(jié)果呢?
隋文帝夫妻倆就被楊廣這副“笑臉”和“孝子”的偽裝給騙了,把太子楊勇給廢了,立了楊廣。
這一下,就給隋朝“二世而亡”埋下了大雷。
你看,那些情緒都寫在臉上的人,至少他是真實的,你知道他的底線在哪。
而那些永遠(yuǎn)面帶微笑、毫無破綻的“老好人”,你永遠(yuǎn)不知道他笑容背后藏著什么刀子。
在職場交朋友,一定要警惕那些“完美人設(shè)”。
真正的君子也有喜怒哀樂,而小人,才需要時時刻刻戴著面具偽裝自己。
四:用人之能:品德比才能更重要
“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p>
有品德的人,會用他的才能去干好事;沒品德的人,就會用他的才能去干壞事。
這是《資治通鑒》一開篇,司馬光在講“三家分晉”的故事時,總結(jié)智瑤(也叫智伯)為啥會滅亡的核心原因。
這個智瑤,可以說是當(dāng)時的天才級人物:長得帥,個子高,武功好,力氣大,還多才多藝,能言善辯,性格又果敢。
簡直是“六邊形戰(zhàn)士”,要啥有啥。
但他偏偏就缺了一樣最重要的東西——品德。
他這人又傲慢又貪婪,對人還特別刻薄。
他平白無故地向韓、魏、趙三家要地盤,得手后更加囂張,在酒桌上公然羞辱韓康子和他的大臣。
最后,被他逼上絕路的韓、趙、魏三家一合計,干脆聯(lián)手起來,把這個最強的智氏家族給滅了。
司馬光對此特別感慨,他說了一段特別有名的話:“才能,是品德的工具;品德,是才能的統(tǒng)帥?!?/p>
所以,品德和才能都好的是“圣人”;啥都沒有的是“愚人”;品德比才能強的是“君子”;才能比品德強的,那就是“小人”了。
這個道理,不管你是招人、交朋友,還是找對象,都一樣管用。
一個沒品德但有才能的人,他的破壞力有多大,就跟他的才能成正比。
一個能力平平的小人,頂多讓你惡心一下;但一個能力超群的小人,足以毀掉一個家庭、一個團(tuán)隊,甚至一個公司。
所以,永遠(yuǎn)別因為一個人的才華有多耀眼,就忽略了他品德上的那個小黑點。那個點,早晚會炸。
五:進(jìn)退之道:子順的“轉(zhuǎn)身智慧”
孔子說過:“君子要是趕上好時機(jī),就出來開車干大事;要是時機(jī)不對,就先像個蓬草一樣,隨風(fēng)飄著,低調(diào)做人。”
戰(zhàn)國時期,孔子的六世孫子順,被魏王用重金請去當(dāng)丞相。
子順上任后,大刀闊斧地改革,任用有本事的人,把那些混日子的官都給開了。
這一下,可把那些權(quán)貴給得罪了,處處給他使絆子。
他發(fā)現(xiàn)魏王也挺糊涂的,自己提了好幾次好建議,人家根本不聽。
子順心里就嘆氣:“我的話大王不聽,肯定是我說得不對。
既然我的話對老板沒用,還拿著他的工資,占著這個位置,這不就是吃白飯嘛,我的罪過可太大了!”
于是,才當(dāng)了九個月丞相的子順,干脆辭職不干了,回家寫書去了。
有人譏笑他“半途而廢”,他卻回答:“用我,我就好好干;不用我,我就把本事藏起來?!?/p>
后來怎么樣呢?魏國慢慢衰落,最后被秦始皇給滅了。
而子順因為早早抽身,躲過了這一場災(zāi)禍。
他的選擇,完美詮釋了什么叫“進(jìn)退有度”:該出手時就出手,該撤場時就撤場,絕不拖泥帶水。
莊子也說過:“一個聰明人,要懂得在‘有用’和‘無用’之間找到平衡,要能像龍一樣飛,也能像蛇一樣藏。”
現(xiàn)在社會天天鼓吹“拼命文化”,但《資治通鑒》早就提醒我們了:不懂得怎么退場,最后只會把自己困死。
子順的“退”,不是當(dāng)逃兵,而是一種清醒。
他看明白了這事兒已經(jīng)干不成了,就趕緊止損,及時抽身。
咱們普通人也是一樣,遇到職場不公,或者行業(yè)不景氣的時候,與其耗盡所有力氣死守,不如學(xué)子順來個“華麗轉(zhuǎn)身”:跳槽、轉(zhuǎn)行、或者自己創(chuàng)業(yè),都是一條新路。
歷史一遍遍地告訴我們:聰明人懂得什么時候該進(jìn),什么時候該退;而傻子呢,只會一門心思地撞南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