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年間,浙東天姥山深處藏著一座千年古寺,名喚 “青山寺”。寺后有片竹林,竹影婆娑間隱著一方青石臺,每日清晨,總有位身著灰布僧袍的老僧靜坐于此,晨光透過竹葉灑在他銀白的胡須上,宛如鍍了層金。這位老僧便是青山寺的住持,法號 “了塵”,據(jù)說已修行近百年,能通曉天地間的隱秘,方圓百里的百姓都尊稱他為 “了塵大師”。
![]()
寺中有三位弟子,皆是了塵大師親手所收。大弟子明心,年近三十,入寺已十五載,性子沉穩(wěn),每日除了誦經(jīng)打坐,便是打理寺中菜園,從無半分懈??;二弟子明遠,二十出頭,天資聰穎,對佛經(jīng)教義領(lǐng)悟極快,卻總有些心浮氣躁,盼著早日修成正果;小弟子明悟,剛滿十六,是去年才被家人送到寺中的,心性單純,對修行之事充滿好奇,卻也時常犯些小迷糊。
這年入夏,天姥山連降暴雨,山路被沖毀,香客們斷了來路,青山寺倒也多了幾分清凈。一日清晨,了塵大師召集三位弟子到禪房,面色平和地說:“近日寺中無事,你們且隨我一同打坐修行,若有見聞,不必隱瞞,盡可道來。” 三位弟子聞言,皆躬身應下。
自此,每日天未亮,師徒四人便會到寺后青石臺打坐。明心依舊沉穩(wěn),雙目微閉,呼吸均勻,仿佛與周圍的竹林融為一體;明遠屏氣凝神,心里卻總想著何時能見到傳說中的 “修行異象”;明悟年紀小,坐了沒多久便會偷偷睜眼,看看師父和兩位師兄,又趕緊閉上。
![]()
約莫過了半月,一日打坐結(jié)束,明遠忍不住上前問道:“師父,弟子打坐時,總覺得眼前有些模糊的光影,卻又看不太清,這是為何?” 了塵大師聞言,目光掃過三位弟子,緩緩開口:“打坐時見光影,乃是修行中常見的景象。世人皆道打坐能靜心,卻不知心靜之后,方能見‘性光’。這性光有不同顏色,每種顏色,都代表著不同的修行層次。”
明悟聽得眼睛發(fā)亮,急忙問道:“師父,那性光都有哪些顏色?弟子要是見到了,怎么知道自己到了哪個層次呀?” 了塵大師笑了笑,示意弟子們坐下,慢慢講了起來。
![]()
“這性光最常見的,便是白色?!?了塵大師指尖輕輕敲擊著身前的木魚,“初入修行之門的人,心有雜念,如同蒙塵的鏡子。當他們開始打坐,學著摒除雜念,心漸趨平靜時,便可能見到白色的光。這白光微弱,如同燭火,忽明忽暗,那是因為心念尚未完全穩(wěn)定,雜念還在不時干擾。
就像明悟你,打坐時總?cè)滩蛔》中?,若哪天能靜下心來,或許便能見到這白光?!泵魑虿缓靡馑嫉負狭藫项^,心里暗暗下定決心,以后一定要好好打坐,爭取早日見到白光。
“待修行再進一步,心念漸穩(wěn),雜念減少,白光便會轉(zhuǎn)為青色?!?了塵大師繼續(xù)說道,“這青光如同初春的竹林,清新而柔和,能讓人心中生出清涼之意,驅(qū)散煩躁。此時修行者已能較好地掌控自己的念頭,不會輕易被外界干擾,但還未完全擺脫‘執(zhí)著’之心。
![]()
明遠,你性子急躁,總想著求快,若能放下這份執(zhí)著,讓心慢慢沉淀,或許就能見到青光了?!泵鬟h聞言,羞愧地低下頭:“師父教誨,弟子記下了,日后定當收斂心性,潛心修行?!?/p>
“青光之后,便是黃色?!?了塵大師的聲音多了幾分莊重,“這黃光如同秋日的麥田,溫暖而厚重,代表著修行者已具備‘慈悲之心’與‘智慧之光’。此時他們不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