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觀察者網 張譯心
9月10日,美國保守派政治活動人士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州一所大學演講時遭到槍擊身亡,嫌犯依然在逃。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政客新聞網(Politico)等媒體9月11日報道,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在事發(fā)后將柯克的死歸咎于“激進的左翼瘋子”,而副總統(tǒng)萬斯則親自前往猶他州為柯克抬棺,并使用專機“空軍二號”將柯克的靈柩帶回了他位于鳳凰城的家中。
報道稱,特朗普11日在白宮南草坪發(fā)表了講話,并就柯克遇刺一事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我們有一個偉大的國家。我們國家里有一些激進的左翼瘋子,我們必須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
特朗普還表示:“我們國家有一群極端左翼的瘋子,絕對的瘋子,我們一定會解決這個問題。我關心的只有國家?!辈贿^,特朗普當天還是鼓勵支持者以非暴力的方式應對槍擊事件,并提到柯克本人也是“非暴力的倡導者”。
至于柯克遇襲一案的調查情況,特朗普表示:“我聽說他們(調查人員)取得了重大進展,我們拭目以待?!?/p>
9月11日,特朗普在白宮與記者交談 美聯(lián)社
而在此前10日的槍擊事件發(fā)生后,特朗普很快就在白宮錄制了一段講話并發(fā)布。特朗普在這段講話中就將柯克的死歸咎于“激進左派”。特朗普當時還表示,這些“激進左派”將柯克比作“納粹”和世界上最殘暴的屠殺者與罪犯,柯克的死與左翼的這些“惡毒言論”有著因果關系,這些言論也“直接導致了我們今天在美國看到的恐怖主義”。
11日上午,特朗普還宣布將追授柯克自由勛章。
另一方面,萬斯于11日通過副總統(tǒng)專機“空軍二號”將柯克的靈柩從案發(fā)的猶他州帶回了柯克生前位于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家中。包括柯克的遺孀在內的一些家人和朋友也在此次運送靈柩的行列之中。
從目前美國社交媒體上流傳的一段視頻中,可以看到萬斯本人在猶他州機場的停機坪上為柯克抬棺,表情嚴肅。
萬斯在機場為柯克抬棺 社交媒體“X”
有照片顯示,當“空軍二號”到達鳳凰城機場后,萬斯的夫人和柯克的遺孀是手牽著手率先走下的飛機。不過據CNN引用知情人士消息報道,萬斯只是護送柯克的家人和靈柩下了飛機,但他本人沒有離開機場送柯克“最后一程”。萬斯很快重新登上了“空軍二號”。
萬斯本人在10日槍擊事件發(fā)生后曾發(fā)帖表示,他與柯克是關系極為親密的朋友,并且柯克在“臺前和幕后”都曾力挺他成為特朗普在去年總統(tǒng)大選中的競選伙伴,最終幫助他成為了美國副總統(tǒng)。萬斯還贊揚了柯克創(chuàng)立的“美國轉折點”組織在支持特朗普方面做的諸多貢獻。
“查理·柯克是一位真正的朋友?!比f斯在推文中說。
來源|觀察者網
延伸閱讀
查理·柯克與特朗普握手
擁槍者在表達持槍權利時,中槍身亡——9月10日發(fā)生在美國的這一幕,令全世界震驚。
“每年有些槍殺死亡案例是不能避免的,這樣才能保證我們享有上帝賦予的第二修正案權利?!?/p>
說出這話的人,名叫查理·科克,31歲的右翼網紅,也是“美國轉折點”組織發(fā)起人,更是特朗普核心圈子的活躍成員。9月10日,猶他州一所大學的公開演說現場,在眾目睽睽之下,一顆子彈擊中他的脖子,最終導致他不治身亡。
現場相關照片和視頻顯示,科克身穿白色短袖文化衫和黑色長褲,拿著麥克風,坐在寫著“美國復興”的遮陽帳篷下,在猶他谷大學校園的露天廣場上跟大量觀眾進行互動。根據美國媒體報道,科克是在回答學生提出的關于“變性人遭大規(guī)模槍擊事件”時,遭到了致命的槍擊。
查理·柯克遭槍擊前發(fā)表演講
被槍殺后,科克那番話,在社交媒體上廣為傳播,也讓整個事件有了新的意味。
原本,這是柯克今年秋季“美國復興”巡回演講的第一站??诓懦霰姷乃?,會向自由派學生發(fā)起挑戰(zhàn),然后把他們駁得體無完膚,引得觀眾一片叫好。
這也是他一直以來的使命。2012年奧巴馬連任后,18歲的他,成立了非營利組織“美國轉折點”,目的是在年輕學生中推銷保守派價值觀,如今在超過850所大學設有分會。如此耀眼的成績,自然引得特朗普的關注。今年1月,他被邀請出席總統(tǒng)就職典禮,并成為白宮???。
科克被認為是美國年青一代保守派明星,多年來一直反對美國校園的進步主義文化,并為特朗普在青年群體拉票助選。這次的“美國復興”巡回演講,也試圖爭取更多年輕選民來支持共和黨陣營。在事發(fā)后,作為盟友的特朗普下令全國下半旗,為這位充滿爭議的網紅哀悼。
特朗普下令降半旗致哀
在生前,科克一直捍衛(wèi)持槍權,如今自己卻成為了槍下亡魂??梢哉f,31歲就失去生命的政治網紅,是美國左右兩極激化的化身,也是最終卻被激流反噬的受害人。
兇手是誰,目前不得而知。猶他州公共安全部和FBI正聯(lián)合展開調查行動。前者認為,兇手作案地點應該是在樓頂,有著明確的射擊目標。曾有兩名疑似涉案人員被拘捕,但是很快就被釋放。
失去盟友的特朗普發(fā)表多條推文,指責“極左話術”直接害死了“懂得美國年輕人的心”的科克。一場相互指責的網絡狂歡,又開始了。
科克被槍殺后,前總統(tǒng)奧巴馬、拜登和前副總統(tǒng)哈里斯等美國政壇多名頭面人物發(fā)布推文,譴責政治暴力事件。義正詞嚴的表態(tài),掩不住評論區(qū)大量幸災樂禍,謾罵甚至威脅的留言。一些真實身份不明確的右翼政治賬號,更加借助槍擊事件推波助瀾:
“這已經是戰(zhàn)斗的開始了?!?/p>
“民主黨對此事負全責?!?/p>
“左翼人士在彈冠相慶?!?/p>
要是科克還活著的話,也許他自己本人對這種話風會感到格外熟悉。
民主黨左翼博主則反唇相譏,段子一個接一個:
“既然科克沒有對喬治·弗洛伊德(2020年5月25日被警察跪殺的黑人)表示歉意,我們也沒必要對科克表示歉意。
喬治·弗洛伊德被殺后的抗議活動
“科克:槍擊暴力是可以接受的??瓶耍嚎烊ヅ獋€槍傷吧!結果:第二修正案終于發(fā)揮威力了。”
擅長模仿特朗普鐵桿粉陰謀論的一些網紅,則用陰謀論反向譏諷。賬號名為“Common Sense”的博主這樣說:“科克的慘死事件,可以說一石二鳥:第一,愛潑斯坦案件的新聞不了了之;第二,特朗普鐵桿粉可以對自由派宣告內戰(zhàn)開始了?!?/p>
此話的背景是:科克槍殺案事發(fā)前一天,眾議院的一個委員會公布了新一批跟愛潑斯坦相關的文件,其中就包含了一封特朗普在2003年寫給愛潑斯坦的50歲生日祝賀信,上面還有筆跡跟特朗普在各項法令上簽字極其相似的簽名。
特朗普在2003年寫給愛潑斯坦的50歲生日祝賀信
一時間,這則新聞鋪天蓋地淹沒了新聞網站和社交媒體,結果第二天就發(fā)生了槍擊案。
名為“Cooper”博主質疑:“為什么是特朗普首先發(fā)布他(科克)的死訊呢?”下面有回應說:“這就是計劃的一部分。”
同樣是在社交媒體上宣稱“戰(zhàn)斗”,同樣是通過各種巧合打造出的真真假假陰謀論事件,左右翼的針鋒相對,用的是一樣同樣的配方。
這股左右翼話風越來越接近的大潮流中,科克在過去一直是推波助瀾的角色。用“敵人”來形容對手,用“戰(zhàn)斗”來形容自己陣營的所作所為,還有擺出的各種你死我活的姿態(tài),這些話術,科克多年來用得爐火純青。
講到近年來美國社交媒體上出現的各種網絡暴論,少不了科克的“貢獻”。曾經鼓吹“美國兒童應該現場觀看一次公開處決”,科克的諸多言行,很難讓人想象這是一個在面對對手遭厄運時會表達任何同情心的人。如今,這位美式政治暴力養(yǎng)蠱術的操盤手,被反噬了。
科克被槍殺事件,是美國近年來針對名人的刺殺事件清單上最新的血腥案例。
在2024年12月4日,27歲來自中產家庭的美國年輕人路易吉·曼喬尼在紐約街頭射殺了保險業(yè)巨頭聯(lián)合健康集團的CEO。
就在科克遇刺前14個月,當時還是總統(tǒng)候選人的特朗普在集會上被子彈打中。
在美國各個聯(lián)邦州的本地政壇,血腥刺殺事件也頻頻發(fā)生。在今年6月,明尼蘇達州民主黨州眾議員梅麗莎·霍特曼(Melissa Hortman)在家中遇害。她的黨內同事、州參議員約翰·霍夫曼(John Hoffman)也在附近遭到槍擊,兇手被指是同一人所為。
路透社總結,從2021年1月6日國會山沖擊事件到去年10月期間,美國政治暴力事件頻率激增,共發(fā)生了300多宗。曾經給政客提供安保服務的FBI前特工波比·查孔警告,政客和政治活躍分子,“最好不要在露天空曠場所發(fā)表演講”。特別是周圍有建筑物能夠居高臨下看到講臺的地方,也是兇手絕佳的獵殺場所了。
美國步入新一輪政治暴力周期,已經成為事實。60多年前在越戰(zhàn)爆發(fā)后,美國政壇曾經見證過一輪腥風血雨。從肯尼迪總統(tǒng)到他的弟弟,再到美國黑人民權活動家馬丁·路德·金和馬爾金·X相繼飲彈身亡,夾雜著左右翼的撕裂和各種社會思潮的激烈碰撞,是美國那個年代的不堪印記。
馬丁·路德·金遇刺現場
外事不順,內事撕裂。在美國深陷越戰(zhàn)泥潭的歲月里,政治謀殺是揮之不去的陰影。如今,面對中東和東歐局勢的泥潭,美國再次在外事上裹足不前,左右雙方的仇恨和對立再次升溫。
去年10月,約翰·霍普斯金大學一份民調顯示,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支持者中,有一半認為對方陣營是“本質上邪惡的敵人”,而不是持政見不同的同胞選民。有23%的美國受訪者認為,美國已經走上錯誤的道路,而“愛國者”們訴諸于暴力去“修正”美國前進的道路,是合理的。
在互聯(lián)網時代,新一輪政治暴力周期又有了新的面貌。一邊是政壇子彈橫飛,另一邊則是民意圍繞事件發(fā)生嚴重撕裂。在事件本身,“兇手”和“受害人”不再是一面倒地收獲譴責或者同情。相反,行兇者和受害人,很快就變成了社交媒體平臺上又一個表情包的主角,和大量梗的靈感來源。
在社交媒體上,曼喬尼作為兇手,被“洗刷”成為了為民除害的“好漢”。甚至在時裝網購平臺上,曼喬尼的樣子被AI改裝成為試衣模特。
路易吉·曼喬尼
政治暴力事件,成為了各方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消費的熱點。僥幸逃過一死的特朗普,馬上用自己滿臉染血揮拳指向天空的照片當作競選利器。當時,不少美國分析人士認為,這張血腥又極具煽動力的照片,預示著特朗普時代一個不祥的暗流:暴力。
特朗普僥幸生還了,還消費了一波自己流出來的血。但是,子彈還是打到了他自己陣營的盟友身上。正如科克自己所言,在槍擊案中中槍死亡,對于第二修正案來說是必然,也是“不幸的”。不幸的科克,自己成了新一輪社交媒體狂歡的消費來源。
“我忍受不了‘同理心’(empathy)這詞。其實,‘同理心’是被捏造的,而且是造成太多破壞的新世紀風格詞匯。”說出這話的科克,當時是否冥冥中預感到自己有朝一日終局如此?
讓小學生“現場觀看公開處決”,把“同理心”視為毒物,把白人群體以外的有色群體視為“內部敵人”,異軍突起的科克,背后象征了美國過去十多年來一種新的社會文化在崛起。
佛羅里達州專欄作家Dianne Roberts用“mean girls”(尖酸刻薄的女孩)來形容當下美國的不少政客。所謂的“mean girl”,并不一定是指“女孩”,而是指那種尖酸刻薄,而且針對對方個人先天弱點和年齡,甚至外表,炮制各種人身攻擊笑話,或者給對方打標簽的人。
在過去的英美政壇,相互稱呼對方是“撒謊的人”(liar),已經是非常出格的攻擊。如今,這種說辭,都成隔靴搔癢了。就連共和黨民粹右翼內部,相互貶損也毫不留情。屬于深紅MAGA陣營的佐治亞州眾議員馬杰里·泰勒·格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曾經把同黨科羅拉多州眾議員勞倫·奧帕爾·博伯特(Lauren Opal Boebert)稱作“小賤人”。
馬杰里·泰勒·格林(上)和勞倫·奧帕爾·博伯特(下)
在特朗普政府內部,財政部長貝桑特和總統(tǒng)經濟顧問之間揮拳相向,相互罵娘的現象,也多見于報端。
這種尖酸刻薄的行徑,背后也凸顯出美國精神內核的新蛻變。在過去,標榜以啟蒙運動理念建國的美國,自認為是遵循“自由,平等,博愛”三個理念,塑造了“一場偉大的政治實驗”。
但是,這三個并列擺在一起卻暗自相互抗衡的概念,有著某種此消彼長的關系。如今的美國,是富豪和寡頭們高度壟斷社會和國家資源的時代。他們把整個天平倒向創(chuàng)造財富和實現個人野心的“自由”時,“平等”和“博愛”的比重,也就會變少。
新全球首富拉里·埃里森,財富達到3930億美元
在一個資源有限的環(huán)境下,一部分人實現了“自由”,那就意味著以另一部分人的“自由”為代價,留下來的,便是這樣一個社會:高度原子化,傳統(tǒng)社會組織被完全打散,個體之間相互戒備和仇視。
美國溫和保守派作家David Brooks說:“我們(美國)生活在一個不再教導人們如何以善意和體貼對待他人的社會。我們的社會,已經變成一個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放縱自私自利的社會?!?/p>
Brooks認為,美國人變得越來越尖酸刻薄,應歸咎于道德教育的淪喪。
他借助政治評論家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1955年的遭遇,試圖回溯崩壞的起點。當時,李普曼出版了名為《公共哲學論文集》的著作,他寫道:“如果‘善’‘正義’‘真理’僅僅是個人‘選擇’和‘發(fā)明’的東西,那么我們就脫離了文明的傳統(tǒng)?!边@遭到了歷史學家小阿瑟·M·施萊辛格等建制派人士的猛烈抨擊,Brooks說:“美國文化的道德淪喪已然拉開帷幕?!?/p>
沃爾特·李普曼《公共哲學》
事實上,Brooks所懷緬的年代,是“平等”“博愛”和“自由”處在一個相對平衡的年代,但如今,特朗普和馬斯克等豪強和寡頭們,希望以極其不對等的地位和財富實力實現個人野心,“博愛”和“平等”的重新回歸,已變得遙遙無期。
對不同種族和宗教背景的人產生仇視,對身體患有殘疾的弱者抱有冷酷嘲諷態(tài)度,也就成為了常態(tài)??梢?,在這個大時代的壓迫下,相互看不上眼又損人不斷的美國人,還是會依然我行我素。
作者 |遠游
編輯 | 阿樹
值班主編 | 張來
排版 | 阿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