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語言發(fā)育向來非常受寶爸寶媽們關注,什么時候開始咿呀學語,什么時候開口叫第一聲爸爸媽媽,都在父母的重點關注之列。
事實上,寶寶從出生幾個月以后,就開始觀察大人說話了,到一歲左右模仿家長說話,一歲半到三歲進入語言爆發(fā)的關鍵期。在此期間,孩子會逐漸學會字詞、短句,到能夠表達一句完整的意思,和父母家人溝通交流。
不過,這是理想的語言發(fā)育進程,是以家長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幫他順利度過語言敏感期為前提。否則,孩子將很容易出現(xiàn)沒有語言,語言發(fā)展倒退或者發(fā)音不清晰等一系列問題。
今天,在這里著重講解哪些帶養(yǎng)方式會導致兒童出現(xiàn)不說話和語言倒退,希望各位家長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四種錯誤帶養(yǎng)方式
讓孩子不說話,語言倒退
1、幼兒時期飲食過于精細
很多家長由于寵愛孩子,時常將硬的食物做得過于軟爛,或者直接讓兒童吃流食,這會直接導致兒童的“舌側反射”無法進行。
什么是“舌側反射”?通俗一點來講就是我們的舌頭用力將需要咀嚼的食物在口腔內進行翻滾、聚攏,并把所形成的食物糜團傳遞到舌根位置,最終吞咽下去。舌側反射不僅可以鍛煉兒童舌頭的靈活性,還能夠讓舌頭變得更有力量。
顯然,吃流食和細軟食物就不會引發(fā)這一反射,兒童的口部運用也無法得到應有的練習。
要知道,口部運用能力是保證兒童語言發(fā)育的“硬性”條件??诓窟\用不好,兒童則會有更大的概率出現(xiàn)不說話,甚至發(fā)音不清晰的問題。
2、語言環(huán)境不佳(帶養(yǎng)人“不說話”)
語言是人類的本能,但人不是生下來就會說話,要想說話必須有個先決條件——有語言環(huán)境,也就是有人和孩子說話,和孩子深入交流。
但是有一部分家庭,白天孩子是由爺爺奶奶或者保姆來帶養(yǎng),他們更多的是關注兒童有沒有吃好喝好,會不會熱著或者凍著,很少能夠和兒童進行語言的交流。
等到父母晚上回家以后,即使仍舊有精力和孩子交流,但此時孩子大腦的覺醒度在下降,吸收的詞匯量也就越來越少。你說得再多,孩子沒有在聽,也是徒勞。
語言是靠模仿和學習而來的,只有積累了足夠的詞匯量,孩子才能說得出。
3、長期宅家,缺乏戶外活動
現(xiàn)如今,城市化的發(fā)展和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兒童戶外活動空間變小,戶外活動時間也受到了極大限度地壓縮,這些都非常不利于兒童認知畫面系統(tǒng)的形成。
那么認知畫面對語言的影響在哪里?簡單來說,我們想表述一個物品或者表達一件事情,在腦海中就要有清晰的畫面感。
而人類有兩大系統(tǒng)有助于認知畫面的形成,分別是觸知覺系統(tǒng)和視覺系統(tǒng),這兩大系統(tǒng)能夠將我們摸到物品的形狀、大小、質地,看到的影像、畫面等等存儲到大腦當中。當我們用到的時候,就可以將我們看到的、觸摸到的信息提取出來進行表述,這也是語言運用的基礎。
如果兒童從小很少接觸外界事物,很少進入大自然當中摸爬滾打,長期待在室內,都會影響到其認知畫面的形成,進而對語言發(fā)展造成阻礙。
4、過早過久使用電子產品
三歲前長時間讓兒童使用電子產品,會過早開發(fā)遠端系統(tǒng)(視覺、聽覺),導致近端系統(tǒng)(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發(fā)展受阻。
而其中前庭系統(tǒng)是幫助大腦“開機”的,它有一個重要器官——三對半規(guī)管,想要激活它,兒童必須要有足量的旋轉、加減速度、角度變化等活動。
如果兒童長期保持靜坐不動,身體長時間處于靜態(tài),對前庭系統(tǒng)的發(fā)展則沒有絲毫幫助,兒童將來很容易出現(xiàn)沒有語言、自言自語、語言倒退、說話沒有邏輯等問題。
最后,怎么改善孩子不說話和語言倒退的問題。每個兒童的情況不同,具體的針對性的改善方法也不同,需要通過系統(tǒng)的測評之后進行方案的制定,如此才能不走彎路,快速改善!
【兒童言語發(fā)音家庭訓練】,專業(yè)解決2-6歲兒童存在的,如沒有語言、發(fā)音不清、大舌頭、說火星語、語言倒退等問題。每位兒童都需要先經過評估,再由語言訓練師貼合兒童實際出具改善方案,三個月時間改善兒童語言問題,為語言發(fā)展奠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