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素有傳宗接代、光宗耀祖的文化傳統(tǒng)。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通過努力讀書逆天改命,經過千年科舉制度的觀念強化,已經成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子女教育也是中國人家庭生活的頭等大事。
上回咱們講到,曽玉屏老爺子一看兒子曾麟書不是讀書的料,只能把一生的讀書做官的希望,都寄托在寶貝孫子曾國藩身上。曾國藩隆重登場,可憐小小的年紀,就要擔負兩代人的夢想,學習壓力可想而知。曽玉屏老爺子給曾國藩創(chuàng)造了最好的學習環(huán)境,請了最好的老師,當殷殷期望轉化成執(zhí)念是相當可怕的,老爺子恨不得讓寶貝孫子把兩代人落下的時光都趕回來,學習進度安排得是滿滿當當。曾國藩虛歲才剛滿五歲,老爺子就命曾麟書給他開了蒙;才八歲,就已經讀完了“詩書禮易春秋”這五部難念的經書;滿九歲,就開始學寫八股文;滿十四歲,就在縣衙的禮房報了名,辦好了各種手續(xù),準備開始科舉趕考了。
我們且先不說曾國藩的學習成績怎么樣,就看這一段“填鴨式”的高壓教育,是不是和現(xiàn)代有些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管孩子的智力發(fā)育水平,不顧孩子的學習接受程度,一股腦兒的將自己所有的期望都壓了上去,確有“揠苗助長”之嫌。
當然,前面我們說過曾老爺子一輩子也沒讀過書,他可能不清楚什么是正確的教育方式,而曾麟書又因為從小都接受的是這種教育方法,習以為常了,麻木了,壓根也沒意識到哪里不對勁。
曾國藩到底學得怎么樣呢?要按現(xiàn)在的標準來看,確實是“不太聰明”。老曾家的祖上的基因確實稀松平常,曾麟書年過四十,一連十六次科考連秀才也沒中,兒子曾國藩也不遑多讓,可以說就是一個榆木疙瘩——不開竅!
曾國藩有多笨呢?有這么一個故事,說曾國藩小時候讀書非??炭?,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就不睡覺。有一天傍晚,他在書桌前捧著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搖頭晃腦的誦讀,這時候有個小偷潛了進來,他看到曾國藩在背書,就爬到了房梁上,準備等曾國藩睡著了,再下來偷東西。結果沒想到,曾國藩翻來覆去這篇課文就是背不下來,小偷在房梁上睡了兩覺,醒來一看,曾國藩還沒背下來,又聽了好一會兒,連小偷自己都會背了。小偷等了半天,實在是忍無可忍跳了下來,指著曾國藩破口大罵:“就你這么笨的人,還讀什么書?看我給你背一遍!”說完,從頭到尾背誦一遍,然后摔門而去,留下曾國藩在屋中凌亂……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暫且不說,但至少能說明兩點,第一,曾國藩真的很笨;第二,曾國藩真的很用功。雖然腦子不好使,但曾麟書的倔強之氣,卻也傳給了曾國藩。曾國藩滿十四歲開始科舉生涯,與其父親共同奔赴考場。“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但這對父子在考場上卻是屢屢失敗,連著五次,父子齊刷刷落榜,名落孫山。本來父親“老童生”的稱號已經夠引人關注了,加上曾國藩這么一個小童生,爺倆就成為四里八鄉(xiāng)的大笑話。
一個人性格的形成,“三觀”的建立,必然和個人的經歷密切相關。個人經歷通過正向或負向的反饋,不斷重塑著個人的認知世界,最終形成完整的價值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過程是潛移默化的,不被察覺的。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渾渾噩噩的在社會潛規(guī)則和自身性格支配下度過,低頭趕路,不知反思,不問對錯。曾國藩的前期的科舉之路,便是這樣的情形,一兩次的科舉失利還有情可原,連續(xù)五次失敗,如還不追本溯源,反思問題所在,其一生也就平平無奇,與圣人無緣了。
轉機出現(xiàn)在曾國藩第六次科舉考試,也就他父親曾麟書的第十七次考試,雖然對曾國藩來說不是什么好事。前文說過,曾國藩爺倆已經成為“童生父子”組合,四里八鄉(xiāng)的考生和八竿子打不著的老百姓,都等著看爺倆的笑話。這對父子帶著這樣不光彩的“光環(huán)”,自然是拼了命要博一個功名出來。
這里說明一下清朝的科舉考試制度,清朝的科舉考試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小試,小試又被稱為童試,由縣試、府試、院試三次考試組成,參加考試的士子稱童生,或儒童,院試考中者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第二階段為鄉(xiāng)試、會試,鄉(xiāng)試考中者稱為舉人,會試考中者稱為貢生;第三階段為殿試,殿試考中者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及探花,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
可見在清朝即便是“秀才”功名,也不是那么容易考的。曾國藩父子倆在經歷了如坐牢一般的縣試和府試后,居然都順利通過,心里自然暗暗竊喜;等到院試考完,雖已精疲力竭,但還是早早的趕去看院試發(fā)榜。沒想到,這一次,曾麟書竟然光榮上榜,終于將“童生”的桂冠摘了下來,成為一名“秀才”!而曾國藩呢,不幸再次落榜,更不幸的是,在全省通報的反面教材“懸牌批責”中,曾國藩的大名赫赫在列,他被點名批評了,還是當著全省考生的面!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何況作對比的還是自己的父親,曾國藩的心情一下子跌到了谷底,這是他科舉考試以來面臨的最大的挫敗。他和他父親都出了名,只不過他出的名讓他足以“社會性死亡”了。
曾國藩跌入人生谷底,是一蹶不振還是奮起直追?我們下回再說。這里我們先談談曾國藩的學習經歷,看看能否給我們帶來一點有用的啟示。
“逆風翻盤”需要什么必要條件?
從曾國藩的經歷我們不難看出,在智商方面,曾國藩可以說是非常普通,甚至還不如一般人,學習效率自然非常低下,別人學一遍他要學十遍,他要付出常人十倍的努力,才能達到一般人的水平。但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雖說學的慢,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曾國藩通過自己的勤奮用功,笨鳥先飛、勤能補拙,為科考逆襲打下了極為扎實的基本功,此其一也。
其二,我們千萬不要忽視了曾國藩這番經歷所磨煉出來的“逆商”因素,在面對挫折和逆境,承受巨大壓力和嘲諷之時,能夠專注于自身的目標,自我驅動、自我鞭策,堅持到底,這才是成就事業(yè)的關鍵因素。
我們可以把這一段曾國藩的人生經歷拿職場來做一番對比。此時的曾國藩,正像是初入職場的小白,科舉之路就像是職場的晉升之路。初出茅廬的職場小曾同學還不清楚職場的各種潛規(guī)則,只知道埋頭苦干,跟隨的職場導師老曾同志還是一個基層老員工,在底層晉升的道路上自己都還摸不著門路。熬了幾個年頭,年過四十的老曾終于在基層干部考核中,拿到了“合格”;而職場小青年小曾同學不但繼續(xù)“不及格”,還被領導在全公司通報批評,說他“活干的還是不錯的,但是沒有抓住要領!繼續(xù)努力吧”。小曾同學一時陷入了迷茫,不知何去何從!
小曾同學如何逆襲呢,下回我們繼續(xù)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