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建
中國人辦事講人情關系。認識人,好辦事。想辦事,得找關系。
認識人也分三六九等。鐵磁的、至交的、拐彎的、可以的、一般的,等等。當然,熟人最好,直接。人不好駁你面子。不認識的,七大姑八大姨或拐彎抹角的關系就不好說,這里的水深學問也深。有了這些方方面面,事情可能好辦。即使一時半會兒不成,以后還有機會。
托人辦事時,除去直接認識,就是托人,所托之人就是為送禮搭橋的牽線人(這樣的人很多),他知道辦事人的斤兩、喜好和緊缺,自然會指點迷津。讓你花得實在,花有力度。當然你也要心領神會,要給牽線人備上一份。應酬之事,贄見一個不能少。
辦什么事用什么人情在情理之中,有錢也難買人情。中國講的就是關系,關系學自然衍生出人情學。有了人情,何愁走遍天下?
辦事找人,是指那些和關鍵人有聯(lián)系的渠道。通常指衙門機構里當差的管事。官府有人,自是不一樣的。里外可以兩頭招呼,事情立馬好辦。如果不是這樣,就是金山銀山,也不定送得出去。見官一面,怕要等上三年五載,絕無夸張。
人情舒通,打點是免不了的,這又是中國的習俗和傳統(tǒng)。從漸變發(fā)展到量變直至質變。有了這個東東,托人也有底氣,托人的心理和辦事效率也就不一樣了。受人算不算受賄?托人算不算行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這都是公開的秘密,愿打愿挨,兩者受惠。不是有那個什么,共享經濟嘛。
古時候把受賄叫“賞臉”。比如,你要給當官的行賄,官人就假惺惺說,何苦又要破費?說是這么說,卻不見官人推三阻四,也就是說說而已。這樣的風俗多少年來一傳十,十傳百以至無窮。行賄的走后,下人或是門生就會幫腔討好,銀子算是什么東西?該著的。官人肯賞臉,這些個家伙就是傾家也值當。原來,是一個完整的送禮"賞臉"鏈。
其實,送禮的也會傳染,一送就送出了動靜,于是連累一大片。于是,你行我效,成為風氣。
然而,送禮也有摳門的。主要擔心打水飄。于是瞅準機會,見風使舵。要是能給我辦事呢,我就送,或是多送大送。要是不給我辦事呢,我就不送,或是試探著少送。但也有不怕打水飄的,有一次,我的一個朋友就把一件上萬元的西裝毫不猶豫地送將過去,問道,萬一要是辦不了呢?他胸有成竹:只要收了,不怕他不辦。那潛臺詞是,你要不辦,你那"賞臉"的事就怪不得滿城風雨了。
另一種是不愿花銀子,把別人送自己的禮拿出來借花獻佛的,或把自家存的底子拿出來,轉送一二的,自個不受損失。這就有了意想不到。有的陳年的東西,用的過了時,吃的也過了期,甚至發(fā)了霉自己都不知道。這一送不要緊,受家發(fā)現,毫不猶豫地扔了出去。不僅辦不成事,反而砸了鍋。
在社會上混,哪個沒有難處。哪個不要援手?真要是你在難處,必求人家的恩典。怎么辦,那是一定要破費。當然也有囊中害羞的時候,如果拿不出也無大礙,按中國的禮數,人家也懂,一旦有了好處,還少得了找補?
中國的下人窮困,平日里節(jié)儉,待人也摳。但歷朝歷代,到了辦事的裉節(jié),絕對是不怕花銀子的。常有這樣的事,你在外面營生,家里人免不了被人欺負。怎么著,還是送禮。官人不打送禮人。
那么找人辦事,送多少好呢?這個沒有定數。多半是以辦成事為底線。但送錢也有講究,不能多也不能少,你要是送少了人家看不上,送多了又心疼。這是兩難境地。至于送錢,要看交情。什么樣的交情送什么樣的禮。要是交情不到,送得再多,人也不受。要是交情到了,送得少,人家也不在乎。
送禮辦事在中國也有上千年,不知道這個傳統(tǒng)在還會持續(xù)多久。但我估計,只要生在特色社會,這樣的事就一輩子不能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