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在阻止你獲得關系的滋養(yǎng)?
掃碼測測你的親密缺口
來源 | 壹心理
作者 | 蝎子的瞳孔
圖片來自網絡
你有過同款伴侶嗎?
飯桌上,你倆各自扒著米飯,玩著手機,毫無交流; 吃完飯,你在廚房刷碗,TA在客廳看電視,互不搭理; 睡覺前,你在這頭看書,TA在那頭刷抖音,像極了室友; TA和別人打電話有說有笑,你和TA說話就只回“嗯、哦、額”.......
最近,一個朋友和我吐槽她老公就是這樣的。
她說寧可他和自己大吵一架,也好過每天面對他的沉默。
不愿聊、沒話聊、也不離婚,各自上演獨角戲。
家里的氛圍就像一潭死水,毫無生命力;
又像深不見底的大海,吞噬著雙方的情緒和能量。
為什么關系會發(fā)展成這樣?還有辦法改變嗎?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親密關系中的“婚姻失語癥”。
離不了婚,也說不上話
很多時候,我們總在婚前擔心吵架,但婚后卻發(fā)現(xiàn)這架也不是說吵就吵得起來的。
我曾看過一個扎心的短片叫《丈夫的秘密簡訊》,其揭開了無數(shù)中年夫妻的婚姻現(xiàn)狀——
像往常一樣,妻子下班買好便當回家,面對空蕩蕩的屋子一個人吃飯。
不一樣的是,妻子無意間撿到一部手機,并以陌生人的身份給老公發(fā)信息: “你在哪里? ”
他下意識地撒謊:“還在加班。”
妻子問:“為什么當老公的,總是不早點回家?”
男人知道這是別人發(fā)錯信息,此時坐在車里的他,說出了真實的心聲:
“回家不知道干嘛。”
“上班當員工,下班當老公,不回家至少可以不用看老婆的臉色?!?/p>
妻子繼續(xù)追問:“那你還愛你老婆嗎?”
男人無奈地回答:“愛老婆,但很累?!?/p>
后來,妻子睡著了,丈夫才悄悄回家洗漱、休息。
這就是平日里兩個人相處的真實寫照。
丈夫寧愿捧著手機和“陌生人”聊天,也不愿早點回家陪伴妻子。
短片的結尾,更是令人一度哽咽。
丈夫說:“我很懷念妻子年輕的時候。”
妻子回他:“說不定她也很懷念還沒做你妻子的時候。”
或許,這就是現(xiàn)實中很多夫妻的現(xiàn)狀:慣性晚歸,外面比家里舒服,手機比枕邊人有趣......
雙方在婚姻的外衣下,履行著作為丈夫或妻子的職責和身份,卻極度缺乏情感上的互動。
這種感覺,就像“鈍刀切肉”,不能痛快地結束一切,長期折磨著人的內心。
在心理學中,我們稱這種情感狀態(tài)為“假性親密關系”。
這樣的婚姻問題,在心理咨詢中非常普遍。
最近,我就有位來訪者對我說:
“有時候我想溝通,但他就是沉默不語,就是跟我吵一架也好啊,太憋屈了?!?/p>
她還用一句話,總結了自己這段十幾年的婚姻:留著它沒意思,不要又舍不得。
的確,對于孤獨的心靈來說,吵一架也好過零溝通,至少這意味著彼此對這段關系還有期待。
相反,一直“冷暴力”下去,婚姻的結局,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結束”。
"無聲“的婚姻,
讓孩子無法向陽生長
如果夫妻長期不溝通,這個家就會變成“功能失調”的家庭。
這種合謀性的沉默,也被比喻為“房間里的大象”——房間里出現(xiàn)了一頭大象,大家卻對如此顯而易見的事物避而不談,心照不宣地保持集體沉默。
特別是有孩子的家庭,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和伴侶不說話、避免吵架,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可是,我們都低估了孩子的洞察能力。
對孩子而言,這場“無聲”的戰(zhàn)爭早已波及了TA們。
想象一下,孩子只要在家,就能看到這頭“大象”。
長期下去,TA會對當下的環(huán)境更加敏感,很容易捕捉到父母關系的變化和情緒的波動。
即便長大后離開家,看不到這頭“大象”了,這種壓迫感還是會伴隨著TA們。
身邊有個朋友和我說過,她爸媽不說話時的那張互看不順眼的臉,她到現(xiàn)在都還記得,每次想起就不寒而栗。
小時候,唯一讓她感到解脫的時刻,就是家里來客人了,氣氛會正常一些。
她曾鼓起勇氣問爸媽:
“老媽,你為什么不和爸說話?”
“老爸,你和媽鬧什么別扭了?”
但大多數(shù)時候,父母都選擇回避或粉飾。
如此,孩子很容易自我懷疑,認為是不是自己的原因,父母才會變成這樣。
所以長大以后的她,非常害怕別人不說話。
一旦遇到這種情況,就會下意識地去討好對方,或者去求證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對,才讓對方不高興。
還有些孩子,長期被“無聲”的家庭裹挾,會認為這種交流模式才是正常的,從而把它內化成自己的溝通方式,帶到其他關系中。
在綜藝節(jié)目《愛的修學旅行》中,朱丹自曝父母不說話給她造成的陰影。
這種死魚般寂靜的日子,一般會持續(xù)好幾天。
而對于當時幼小的她來說,無疑是一場心靈的重創(chuàng)。
每次父母不說話,她和妹妹都感到很惶恐無助。
她說自己非常討厭這種家庭氛圍,也深受其害。
但在親密關系里遇到問題的時候,她卻選擇了和父母一模一樣的處理模式。
著名心理學家約翰 · 鮑爾比在他的“依戀理論”中提到:
父母是孩子的“安全基地”。
父母關系緊張,孩子就會焦慮不安。
所以,只有父母溫暖對話的時候,愛才能在這個安全基地里流動起來,孩子的人格發(fā)展才能更加健全。
怎么就走到了無話可說的地步?
其實,“婚姻失語癥”并不是突然產生的。
試想一下,如果你和伴侶一開始就無法交流,大概率也不會選擇步入婚姻。
前段時間,來訪者娟娟和我訴苦:“和老公結婚4年,這兩年基本很少說話?!?/p>
兩個人工作都很忙,每天說的話不超過5句。
性生活也是草草了事,更沒有任何性交流。
可她回想了一下剛結婚那會,兩個人從早聊到晚不帶停的,再小的事也會跟對方分享。
每天睡覺前,兩個人還會交流心事,老公也會哄她入睡。
當初老公成熟穩(wěn)重的性格,給了她很大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蘇珊 · 坎培爾提到,夫妻關系通常會經歷五個階段:浪漫期、權力爭奪期、整合期、承諾期和共同創(chuàng)造期。
剛結婚那會還處在浪漫期,而最初的愛情都是建立在相互投射的意象上,彼此呈現(xiàn)的都是最好的自己。
這個階段還保有一定的神秘感,所以會對對方保有極強的探索欲和分享欲。
那么,從交往時的無所不談,到婚后的無話可談,究竟經歷了什么?
從婚姻內部來說,可大致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結婚一段時間后,理想伴侶濾鏡破碎,對伴侶的不滿意度上升,不自覺地想要改造對方,讓伴侶變回原來的樣子。
再加上生活瑣事增多、工作壓力增大、孩子出生等因素,精力會被無限拆分,無心再經營夫妻關系。
娟娟和她老公就是如此,現(xiàn)在兩個人可以一整天不發(fā)信息。
娟娟說啥,老公都是“嗯”“哦”“好的”。
晚上睡覺前,娟娟一說想聊天,老公就會說一句“太累了”,隨后鼾聲漸起。
此時的娟娟,仿佛已看到未來幾十年的孤獨生活。
而且,婚姻生活一旦進入糟心模式,就會喪失覺知力,甚至用暴力溝通代替溫柔交流。
娟娟生完孩子后,老公變得更忙了,她經常獨自帶娃。
有時娟娟白天工作很鬧心,晚上回到家還要照顧孩子、做家務,她老公卻吃完飯就坐在沙發(fā)上打游戲。
讓他幫忙收一下衣服,他“哦”一聲,依舊坐在那里一動不動。
等娟娟忙完手里的活,火氣噌一下就上來了,忍不住罵他:“你說你一天天的,在家啥也不干。我累死累活的,讓你收個衣服都這么墨跡?!?/p>
通常人在面對指責的時候,有三種處理方式:攻擊、回避、認同。
一開始,她老公也會選擇回懟:“我工作了一天已經很累了,我就不能放松會再做嗎?你要是累了,可以歇一會再做?!?/p>
可娟娟每次聽到他這種不理解自己、還狡辯的話,就氣得胸口發(fā)悶,脾氣越來越差。
久而久之,老公就選擇回避了。
但總被潑冷水,娟娟也會不斷質疑自己:“是不是自己的錯?我不該有這樣的需求?!?/p>
漸漸地,娟娟也沒有了和老公溝通的信心,干脆放棄。
當然,也會有一部分男性覺得和老婆發(fā)脾氣是缺少風度的,所以選擇“認同”,比如我老公就是這樣的人:“行,你說的都對?!?/p>
雖然維持表面和平,但精神世界已經不再交流了。
可對方也沒啥原則性的問題,要說為此分開,好像也沒到那個程度。
可見,從無話不說到無話可說,中間一定有無數(shù)次失敗的溝通經歷。
第二種,婚姻內部未更新,大多是老調重談的內容。
也有朋友和我說:“有時也不是不想交流,實在是沒啥可聊的。”
兩個人為數(shù)不多的交流,就像例行公事。比如晚飯吃什么、誰接孩子、誰買菜、水電費什么時候交、房貸車貸又該還了.......
每天的話題都是圍繞事實層面的東西,不再聊感受和內在真實的體驗。
第三種,是你主觀上不愿意和對方說話了。
總之,就是雙方都覺得對方“越看越不順眼”。
比如對方變胖了、沒以前溫柔了、變懶了、話不投機.......
但這是我們自己需要調整的部分,完成對對方真實自我的接納,并再次看見對方的優(yōu)點。
打破沉默,做回”話癆“夫妻
很多陷入這種狀態(tài)的夫妻,都不禁困惑:“這樣的日子還能過嗎?”
當然可以。
大部分家庭其實沒有原則性問題,只要夫妻雙方愿意做出一些改變,死氣沉沉的婚姻仍然有活過來的機會:
1、清理舊賬。
復盤過往的沖突卡點,逐一疏通彼此在意或不滿的點,達成一致后,不再糾結過去,只需共同解決問題。
2、了解對方的動機。
彼此好好聊一聊,交流下自己成長中的創(chuàng)傷和恐懼,你就會發(fā)現(xiàn)TA“失語”背后的動機,也就能夠更好地寬容和接納對方。
因為TA可能只是復刻了原生家庭的模式,并不一定知道自己這么做有什么問題。
3、尋求最適合彼此的溝通風格。
放下評判,誠實地對待并描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時關注對方的感受和需求。
練習“你真正想表達的是什么”,然后把你的期待具體化。
比如,把“又這么晚回來,還有沒有這個家”的表達,換成“我希望我們可以有更多相處的時間,我也擔心你的身體?!?/p>
或者:“我希望你多關心這個家,孩子更喜歡爸爸陪他玩?!?/p>
另外,找準聊天時間也很重要,回家后可以各干各的事,睡前再抽出一點時間聊聊心事。
4、和對方角色互換,換位思考。
意思就是夫妻角色互換,比如老公假設自己是妻子,提出妻子最關心的問題:“為什么每次和你說話都沒反應?”
妻子用老公的思維回答:“既然怎么回應都被你罵,那還不如不說,自個打游戲、刷視頻得了,慢慢地你就消停下來了,免得吵架?!?/p>
角色互換的目的,是為了更加了解彼此的真實想法。
5、共同創(chuàng)造新的體驗,打破無聊感。
對于沒有明顯沖突的伴侶,你們可以有意識地去共創(chuàng)新的體驗,比如一起爬沒有爬過的山,一起去一個沒去過的地方旅行,一起研究一道新的菜式......
通過新的話題和經歷,去挖掘對方背后的感受和興趣,更好地滋養(yǎng)對方。
從無話不談到無話可說,也許是親密關系里的必經之路。
但請相信,你們現(xiàn)在只是遇到了卡點,只要試著疏通它、整合它,終將抵達更深層次的親密階段。
當然,最舒服的關系,是可以一起說“廢話”的。
心理學教授羅蘭 · 米勒在《親密關系》一書中提到:
“親密關系最重要的不是外貌,不是面包,也不是付出,而是分享。”
也許我們都不能完全理解一個人,但最重要的是有一顆體諒對方的心。
畢竟擁有一位愿意理解自己的愛人,比世間任何良藥都要有效許多。
最后,祝你找到這樣的愛人,也愿你成為這樣的愛人。
測測你的親密缺口
是什么在阻止你被關系滋養(yǎng)?
(1.6萬人已測試)
關注我 設星標
1、
2、
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