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xù)分享《中國人的思維危機》。本書立足現實、立足當今天,通過大量的事實來論述思維能力不足給我們帶來的不良影響。本書作者對中國人思維危機的深切憂慮,對中國人劣根性的深刻反思,對中國教育弊端的強烈批判。
( 二 ) 重讀書而輕實踐
在中國, 我們常常把“上學”稱為“讀書”, 上學就是讀書,讀書就是上學。在中國人的眼里, 上學的主要活動就是讀書, 而中國的學校教育也確實就是如此。然而, 學校教育不能只是讀書, 應該讀書與實踐并重。在一些中國人看來, 這個問題有些難以理解: 讀書就是讀書, 上學的時候怎么能參加實踐呢?只有工作之后才會實踐呀?應該是先讀書、后實踐呀!不先學好理論, 怎么能搞好實踐呢?當中國人要讓學生做某件事的時候, 往往要先讓學生去學習有關理論、背誦有關知識, 其實這種理論先行的方法并不科學。
1. 從做中學
美國教育家杜威對美國教育的影響是無人能比的, 正是他的理念奠定了現代美國教育的基礎。杜威在教學論方面有一個有名的觀點——“從做中學”, 他反對傳統(tǒng)教育的“書本中心”。杜威認為, 在做事里面求學問, 比??柯爜淼膶W問好得多。學校課程的真正中心應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 因而提出兒童應“從做中學”, 從自身的活動中去學。從做中學, 就景從實踐中、從做事中學習知識, 而不是先學知識后去實踐。杜威認為, 學校過分地重視學生積累和獲得知識資料, 以便在課堂問答和考試時照搬, 知識的記憶常常被視為教育的目的, 于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就是堆積知識。但是學生對于在課堂上所學的抽象的、遙遠的、冷漠的知識很難產生好感, 更難以真正理解這些知識所包含的意義, 使得學校成為了束縛兒童思維的地方?!皬淖鲋袑W”就是要兒童在現實生活中自然學習知識的方式學習。兒童雖然缺乏知識, 但是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疑難問題, 這時候他們就像科學家一樣, 高度關注面臨的問題, 調動一切積極性, 查找各種資料, 去努力解決。在這個過程中, 兒童增加了經驗, 同時在無意中也獲得了知識。
雖然杜威在中國教育界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 但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理解他的理念。在我們的課程教學中, 占主流的仍是“先學后做”的理念。我們總是教給學生一大堆書本上的理論知識, 讓學生去背誦這些知識。雖然我們吿訴學生應該按照這個理論來進行實踐, 但我們考試考的只是知識的記憶而不是實踐。這種方法的效果是很差的。其實, 我們很多人在生活中都能切實地感受到“從做中學”的良好效果。
在電腦使用方面, 許多人并沒有一開始就去背誦很多有關電腦的理論知識, 他只是運用電腦, 當在運用中出現問題的時候,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他就不得不, 甚至會迫不及待去了解相關知識, 并主動地去查閱相關資料, 最后在問題解決的同時, 他的知識也增加了, 理論水平也提高了。許多電腦高手不是先通過書本學來的, 而是在實際運用中提高的。
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理論, 提高是最快的。
有不少學者認為杜威的主張是偏頗的, 他們說, 杜威主張“從做中學”, 強調學習者個人的直接的主觀經驗, 提倡學生的個人探索,重視知識的學以致用, 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就教學過程的一個側面而言, 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把“做中學”絕對化, 其結果必然導致否定間接知識和系統(tǒng)知識的價值, 這便不免有所偏頗了。這種觀點在中國教育界比較流行, 看起來似乎很客觀、很全面, 其實不然。這種觀點沒有真正地理解“從做中學”的含義, 他的理解是極端的、片面的?!皬淖鲋袑W”絕不是要排斥間接知識和系統(tǒng)知識, 一切從空白開始, 而且“從做中學”也不可能排斥間接知識和系統(tǒng)知識。“從做中學”是通過“做”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讓學生自然地、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 并沒有忽視知識。
我們的教育是逼著學生去背誦知識; 而“從做中學”是學生為了解決問題, 主動地去學習相關知識。簡單地舉一個例子, 在美國某學校一堂有關二戰(zhàn)的小學歷史課上, 老師沒有要求學生去背誦什么知識點, 而是要求學生準備在課堂上發(fā)言, 談談“如果你是美國總統(tǒng), 會不會向日本投原子彈? ”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們極大的興趣, 他們紛紛查閱資料, 寫作發(fā)言稿。甚至在發(fā)言的時候, 一些學生根本不用看稿子。
在這個寫作發(fā)言稿的活動中, 學生們自然地就會去了解有關二戰(zhàn)的很多知識, 并且在有意無意中就記往了這些知識, 根本不需要老師強迫他們背誦知識點。
讓我們再看看高鋼教授在《遭遇美國教育》一文中談到的幾個例子:
兒子上小學的時候, 經常可以看到老師留下這樣的作業(yè):用紙制作一個你喜愛的房子;寫一篇螞蟻怎樣生活的觀察報告;寫一篇人類怎樣發(fā)明了汽車的文章。
每次, 只要作業(yè)一下來, 孩子就忙活開了, 家里就像遭了劫一樣, 被翻得一片凌亂。他要么找出一大堆過期雜志, 畫筆剪刀膠水擺滿桌子, 又是畫又是折又是剪又是粘, 最后鼓搗出一個不倫不類的龐然大物, 得意地告訴我, 這是50 年后的房子模型。要么就連續(xù)幾天, 放學后和同學到公園去, 晚上回來時像個泥猴似的, 問他干什么去了, 那張小臟臉興奮得發(fā)紅: “觀察螞蟻去了!”然后給我看他們寫的對螞蟻行為的觀察。要么就是去圖書館, 背回來一堆書和錄像帶, 寫他的汽車發(fā)明史的“論文”。對于作業(yè), 兒子總是要興致勃勃、全身心都投入其中, 忙上一段時間。
當然, 作業(yè)不光是手工和玩耍。做一個紙房子可不算完, 老師還要讓孩子同時提交記錄制作過程的文章, 特別是制作想法的文字說明;光寫一個螞蟻生活習性的“調研報告”也不行, 老師還要讓孩子提供“最能反映螞蟻習性”的三張照片;交上汽車發(fā)明史的“論文”, 老師會要求孩子同時提交在圖書館查閱圖書資料的借閱目錄存根。
兒子的作業(yè), 幾乎每一個都是小小的系統(tǒng)工程, 孩子非要調動自己的眼耳鼻舌身, 非要動用“聽說讀寫做”的綜合能力不可。我發(fā)現, 這些作血不僅讓還是小學生的兒子非常有成就感, 而且興趣無窮。
兒子提的問題漸漸多起來, 想象力也開始豐富起來。 [95]
這些實踐性的作業(yè), 很容易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 他們就會主動地去思考和學習,在做作業(yè)的過程, 他們自然而然地會接觸到、學習到很多知識。而到了高中, 很多作業(yè)則已經是科學研究了:
兒子上高中的時候, 老師布置了一個作業(yè), 是亞利桑那州圖桑市政府的一個市政科研項目。圖桑有點像我們中國的云南。一年中晴朗的夜空達到330 天以上, 因此, 美國天文觀測臺站都云集此地, 據說美國全國科研機構的90% 的天文望遠鏡都在這個地區(qū)。
對天文觀測來說, 不僅要求空氣的澄凈, 而且對地面的反射光的要求也很嚴格, 越微弱越好D 但是圖桑又是一個幾十萬人口的城市。
整個城市的夜間公共照明系統(tǒng)的明亮度直接關系著當地居民的切身利益, 市民們希望這個城市夜間燈光璀璨。這樣一個尖銳的矛盾, 讓市政府和相關科學工作者都非常頭疼, 始終找不到一個兩全的方案。
兒子所在的中學就把這個難題拿回了學校, 擺到了學生們面前。兒予和他的同學們組成了一個課題組, 在進行了短暫的研究之后,就分別進入了認真的先期準備工作:從互聯網上查找相關的資料, 在世界范圍內去尋找其他城市照明的各種布局結構, 公共照明系統(tǒng)的最新技術, 把地面照明對天空反射影響凈低到最小程度的可行途徑。
為了這個作業(yè), 孩子們走訪了當地的城市照明管理機構, 用電子信件向世界上一些研究城市照明的專家求教, 尋找當今世界上一些最新的公共照明技術。他們也走訪了亞利桑那大學天文系一些天文觀測機構, 與天文學家們一起探討天文觀測所需要的環(huán)境條件。
這個項目整整做了一個學期又加上一個暑假。最后, 他們從照明系統(tǒng)的整體布局, 根據不同時段對光源強度的適時調控, 燈管、燈罩、防反射裝置的配備等等方面, 提出了一個圖桑市區(qū)新型照明系統(tǒng)建設的可行性報告和一組新型照明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圖。
兒子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作業(yè)中, 忙得腳不沾地。他很得意地告訴我這個作業(yè)把我們都變成城市照明的專家了!”
沒過多久, 他們的研究報告就受到了市教育部門的嘉獎, 在討論城市照明系統(tǒng)的專門會議上, 一群真正的專家們還請批評指正了他們的課題小組去列席旁聽。學校就是在這樣的活動中, 讓孩子們知道, 一切學習最終都是要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因此, 要勤于動手, 要勤于思考, 要實事求是。 [96]在做這樣的作業(yè)的時候, 學生們從中學到的東西要比在書本上學到的多得多。正如文中所言, 這一個作業(yè)把學生們都變成了城市照明問題的專家了。
杜威的另一個著名觀點“教育即生活”在美國教育中也被普遍接受并實踐, 他們注重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實踐中學習, 使學生很自如地將科學的思路和方法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而我國學校教的科學知識是與生活相脫離的, 過多地注重解題能力, 學習中的優(yōu)勢僅僅在于解答考卷上的難題。這種優(yōu)勢雖然能在筆試中取得好成績, 但在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時, 我們的學生就遠遠不如國外的孩子了。
現在, 中國的許多中小學也開始了“探究性學習”的嘗試, 但很多學校在這方面的教學已經流于形式化、表面化, 只是裝裝樣子, 沒有真的去實踐。甚至有的學校專門開了一門“探究性學習”的課程, 真是荒唐,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法, 并不是一門課程, 這種學習方法應該是應用到各個課程的。毫無疑問, 很多學校課程表上的這門課只是存在于課程表上, 應付檢查而已, 實際上并不存在。其實, 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性, 陸游說“功夫在詩外”, 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 都指出了實踐的重要作用, 而我們現代人卻經常忽視這些古訓。
2. 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
實踐還包括另一個類型——游歷。古人說,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讀書”與“行路”二者并重, 是古人的追求。當然, 這里的“行萬里路”也包括社會實踐的意思, 但我們此處就談游歷。在我國古代, 很多讀書人在青年時期都要出外游歷, 遍覽河山, 廣交朋友。唐朝時此風甚盛, 很多詩人都有這樣的經歷, 被稱為“壯游”, 因杜甫詩《壯游》而名。壯游增加了人的閱歷, 加深了對現實的了解, 鍛煉了人的精神和思維, 結交了許多朋友, “讀無字之書, 稟山川豪氣”, 對他們以后的人生和創(chuàng)作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漢司馬遷年二十而游歷天下, 接觸壯麗河山和四方之民的生活習俗, 并搜求歷史傳說與各種史料, 為其以后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唐時的杜甫、李白等很多詩人在青年時期都經歷過壯游, 還有不少詩人從軍邊塞, 綺麗的風景與艱苦的生活錘煉出了詩歌中的一個大類——邊塞詩。唐人崔顥早年為詩, 浮艷輕薄, 后來游歷山川、邊塞, 視野大開, 風格一變而為雄渾大氣、風骨凜然, 并留下了傳誦千古的名篇《黃鶴樓》。
可惜, 壯游的風氣在現代中國已經式微, 獨闖天下的勇氣在中國人的心中已蕩然無存, 人們特別是很多城里人, 變得安于現狀、膽小怕事、心胸狹隘、見識短淺。他們最多到旅游景點轉一轉, 對中國社會的了解是片面的, 與其他社會階層的接觸是很少的, 結果就產生各階層間的隔閡與誤解, 以及人們思維的簡單與膚淺。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更是限制了其眼界的開闊。悲夫!
壯游的風氣在西方卻方興未艾, 即使是中學生, 也經常離開父母的陪伴, 與同學、朋友結伴甚至獨自出游。而成年之后, 更是足跡遍于天下。在日本, 幾乎所有的中小學都強調畢業(yè)旅行, 畢業(yè)旅行幾乎已成了一門功課。豐富的閱歷使得人思考問題更為全面、深刻和理性, 更讓他們見多識廣, 能夠體會人之間、文化之間、民族之間的差異, 開闊人的胸襟。
3. 讀書越多越愚蠢——忽視實踐與思考的結果
毛澤東是杰出的軍事家, 有很多學者一直在把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與他讀過什么書聯系在一起, 說是因為他讀了《孫子兵法》等中國古代兵書及列寧的著作形成了他的軍事思想。這種觀點是有問題的。
要說讀兵書, 國共兩方都有很多在正規(guī)軍事院校畢業(yè)的人, 但他們讀的軍事理論可不少, 他們在實踐中卻不如毛澤東。而在歷史上, 趙括、馬謖都是熟讀兵書, 滿腹韜略, 卻留下了紙上談兵的笑話, 成了負面典型。
實際上, 在1936 年年底之前, 毛澤東沒怎么看過《孫子兵法》。 [97] 毛澤東軍事思想主要是在實戰(zhàn)中形成的, 正如他自己所說從戰(zhàn)爭學習戰(zhàn)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98] 他并不是因為讀兵書讀成了軍事家。當然讀書的影響也很重要, 讀書可以讓一些觀點上升到理論高度, 從而將這些思想傳播給別人, 毛澤東也正是后來在寫作一些軍事著作時才去大量地讀了兵書。真正打仗時, 哪里會機械地去考慮什么軍事原則、什么兵法?完全是根據當時的形勢制定對策罷了。
毛澤東軍事思想與他強大的分析思辨能力是分不幵的, 他只需根據事實, 就能準確地認識當時的敵我形勢, 準確地推測敵人會采取什么措施, 再根據這些來制定對策;當自己采取某種對策后, 又要準確地分析出敵人會采取什么對策, 自己又該如何應對……這是一個敵我雙方反復博弈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 誰的思辨能力更強, 誰更善于推理,誰就能占據主動。
如果我們把戰(zhàn)爭的過程看做下棋的話, 我們每走一步棋, 都要考慮到對方可能會怎么走, 然后自己應該如何應付, 好的棋手往往能推測出更多的步數和更多的可能性, 而初學者則只能推測出一兩個回合。
思辨力不強的人就像一個初學下棋的人, 只能推測出較淺的可能性, 而看不到更深層次的、更本質的問題。
解放戰(zhàn)爭時期, 共產黨一方的很多將領出身貧苦, 文化水平不高, 也沒有學過什么高深的軍事理論; 而國民黨一方的許多將領, 都是黃埔軍校等專門軍事學校出身, 專門學過軍事技能和軍事理論。要論誰讀的書多, 無疑是國民黨軍將領。但國民黨卻在戰(zhàn)爭中一敗再敗, 最終土崩瓦解。所以有人戲稱解放戰(zhàn)爭是“土包子”打敗了學院派, “大老粗”打敗了科班生。
在影視演員中, 也有很多科班出身不如業(yè)余的。港臺這么小的地方, 卻產生了大量的影視明星, 這些明星很多都不是科班出身, 最多是上過培訓班, 并且很多人學歷也不高。而內地很多都是電影學院、戲劇學院畢業(yè)的學生, 讀了很多理論, 但很多人表演起來還不如業(yè)余出身的。在歐美日韓, 同樣有大量的主持人、影視明星并不是專門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F在我們的高校中, 甚至有了寫作專業(yè)、創(chuàng)意專業(yè), 似乎學了寫作理論就能成作家, 學了創(chuàng)意理論就能成為創(chuàng)意大師, 這個思維是非常錯誤的。作家、創(chuàng)意不是學理論學出來的, 他們主要是通過實踐與思考成功的。我們能夠看到, 很多作家并沒有專門學過寫作。
近些年來, 高校里管理類專業(yè)非常熱門, 但是這些人讀了管理學之后就能做好管理嗎?其實未必。有很多優(yōu)秀的干部、企業(yè)家從沒有學過管理學, 甚至文化水平很低, 但他們照樣把一個單位、一個企業(yè)管理得并井有條。《中國青年報》2009 年11 月2 日刊發(fā)了一篇文章《管理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無門, 管理沒戲? 》, 文章指出, 大學管理類專業(yè)的應屆畢業(yè)生在就業(yè)市場遭遇寒流, 無人問津, 能夠找到管理類工作的大學生鳳毛麟角, 高考時最熱門的專業(yè)成了就業(yè)最難的專業(yè)。很多企業(yè)負責人對管理專業(yè)本科生深表不滿, 認為“管理”這個詞其實是給學生設置了障礙, “什么人力資源管理、公共事務管理, 管理什么呀?非常蠢”。甚至有企業(yè)表示, 大學管理類應屆畢業(yè)生一個都不要。有專家分析認為, 企業(yè)需要的是有經驗的管理者, 而不是有知識的管理者, 知識不等于能力, 學了管理學不代表就能做管理工作。上海華彩咨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白萬綱直截了當地說“企業(yè)管理中‘科班生’敵不過‘草根一族’”, 科班生不如那些從生產一線成長起來的管理者。
為什么會這樣?號稱本科第一專業(yè)的管理怎么就成了沒有出路的專業(yè)? 這正是中國教育過度重理論而輕實踐造成的。正如企業(yè)家們所說, 企業(yè)需要的東西老師根本不會教, 老師本身就沒有管理經驗, 也沒有辦法去彌補這種不足, 只能“空對空”地給學生講理論與模式。學生學的這一套純粹是紙上談兵, 到了企業(yè)根本派不上用場。學了管理理論就會管理, 就是一種頭腦簡單的想當然, 我們的學生就是被這種想當然的教育體制和教育觀念給害了。
很多人雖然掌握了不少理論, 但過多的理論與教條反而限制了他們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 給了他們很多思維定勢。他們在工作的時候, 總是想著某種理論教條, 而不是面對實際情況。老師和書本灌輸給了他們很多的觀念, 并且家長和社會也在不斷地對他們進行某種觀念的轟炸,使這些觀念在人的大腦中留下極深的印跡, 讓人對之深信不疑, 逐漸形成某些極其頑固的思維定勢, 這時候要想改變就難了。一旦某個觀念動搖了, 這個人在思想上就會受到很大的沖擊和震動, 可以說是思維的地震, 經歷了地震之后, 才能有所改變。
電視劇《陳賡大將》中有一段陳賡評論其黃埔同學的情節(jié), 陳賡與國民黨將領黃維、胡宗南都是黃埔軍校的同學, 陳賡認為, 黃維、胡宗南他們上學時雖然學習認真, 成績不錯, 但死板、教條, 不會對理論活學活用, 難成大器。而蔣介石卻很喜歡這樣的人, 并讓這樣的人擔當大任, 其結果可想而知了。單靠背誦兵法是成不了軍事家的。
德國哲學家?guī)焖_的尼古拉寫過一本書《論有學識的無知》,“有學識的無知”可以說是對書呆子的最好評價。沒有深入的思考, 沒有社會實踐, 讀書就不能給人帶來智慧。我們經常說“知識就是力量”, 似乎知識的積累量越大越好, 這個觀念是有問題的。脫離實踐的知識和沒有經過思維加工的知識并不能給人帶來力量。
讀書越多越愚蠢的現象由來已久, 而在中國當前的這種教育體制下, 則更是屢見不鮮。近些年來, 中國的一些專家、教授經常發(fā)表一些荒唐、愚蠢的“雷人”言論, 以致被網友諷之為“磚家”、“叫獸”。為什么這些知識很豐富、智商也挺高的人, 談論一些問題的時候卻那么愚蠢, 甚至不如普通老百姓?筆者覺得并不奇怪, 因為這些專家是中國的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 他們是中國式教育的產物。雖然有一些專家曾留過學, 但他們的基礎教育階段基本是在中國度過的。中國教育過度注重知識的背誦, 不重視思維的訓練, 使得這些專家雖然背誦了很多理論, 卻不會思考, 思辨力低下, 又不重視實地調查和實踐。他們看問題時會過度地注重片面的、細節(jié)的和表面的東西, 他們也許能在某一個方面研究得很深, 卻經??床坏秸w和本質?;蛘呤羌埳险劚? 只是通過書本得出結論, 拿死板的理論教條去套現實。而現代科學分工又極細,專家往往過于“?!绷? 缺乏全局性思維, 就如同一個呆板的專科醫(yī)生, 不能全面地考慮到病人身體的整體狀況。而老百姓是最現實的、最實在的, 他們不去管什么細節(jié)、什么理論, 沒有理論的束縛, 反而會看到本質性的、根本性的問題。毛澤東說“卑賤者最聰明, 高貴者最愚蠢” [99] , 這是有道理的。
筆者在這里談讀書使人愚蠢的現象并不是要反對讀書, 相反,筆者認為現代人應該大量地閱讀。讀書越多越愚蠢的現象只會發(fā)生在那些只讀書卻不去思考、不去實踐的人身上。筆者在此談這個問題, 也正是想說明思考和實踐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思考和實踐, 就很可能讀書越多越愚蠢。
4. 獨立思考能力、群體心理與思辨力
我們會注意到這種現象: 當中國人作為個體出現的時候, 最能夠忍辱負重, 也很理性, 能夠接受批評; 但是作為一個群體出現的時候, 則非常敏感易怒, 缺乏理性。這就是群體心理學研究的問題, 當個體進人群體之后, 他的心理會發(fā)生非常大的變化。大眾心理學名著《烏合之眾》中譯者序中說:
進入了群體的個人, 在“集體潛意識”機制的作用下, 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本質性的變化。就像“動物、癡呆、幼兒和原始人”一樣, 這樣的個人會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識, 完全變成另一種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 [100]
又說:
由于這種簡單化的思維方式, 群體并不認為真理, 尤其是“社會真理”, 是只能“在討論中成長”的, 它總是傾向于把十分復雜的問題轉化為口號式的簡單觀念。在群情激奮的氣氛中的個人, 又會清楚地感到自己人多勢眾, 因此, 他們總是傾向于給自己的理想和偏執(zhí)賦予十分專橫的性質。“個人可以接受矛盾, 進行討論, 群體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在公眾集會上, 演說者哪怕做出最輕微的反駁, 立刻就會招來怒吼和粗野的叫罵。在一片噓聲和驅逐聲中, 演說者很快就會敗下陣來。
當然, 假如現場缺少當權者的代表這種約束性因素, 反駁者往往會被打死?!背霈F這種情況的一個主要原因, 是勒龐觀察到的另一條群體心理學規(guī)律:約束個人的道德和社會機制在狂熱的群體中失去了效力, “孤立的個人很清楚, 在孤身一人時, 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 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 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 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 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 并且會立刻屈從于這種誘惑。出乎預料的障礙會被狂暴地權毀。”[101]
缺乏獨立思考能力, 容易盲從輕信。對來自各種渠道如媒體、網絡的很多信息, 不會分析和辨別, 很容易被某些人利用, 很容易被煽風點火, 一點就炸。中國的教育使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的觀念都是老師灌輸的, 學生不能有自己的見解, 所有的結論都不是自己想出來的, 而是社會宣傳的, 老師、家長教的。他們不僅是自己不會獨立思考, 甚至不能忍受、不能允許別人獨立思考。在網絡上, 一些別有用心的媒體和個人, 正是利用了一些網友這種盲從、輕信的特點, 做一些有傾向性的報道, 散布一些不實的消息, 人為地激發(fā)網友的情緒, 制造某種輿論, 來為自己或某些人謀取私利。炒作, 就是利用一些無理性的群體, 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神舟五號”發(fā)射之后, 網上有傳言本次發(fā)射花費2000 億人民幣, 很多網友信以為真, 紛紛表達不滿, 覺得花費太多, 對我們這樣一個窮國來說負擔太重。后來的消息是整個“神舟”工程花費大約200 億元, 而“神五”的發(fā)射花費了不到10 億元?,F在已經有很多這樣的人,正是利用一些人思維簡單的特點, 或者是炒作某些人和事, 以獲得某種私利; 或者是編造謊言詆毀個人或是單位甚至政府、國家、民族。網友湊了半天熱鬧, 其實不過是被人利用而已。
在一些發(fā)達國家, 學校專門有一門課程, 叫做“防止宣傳”,從小學高年級到中學就開始學習, 就是為了防止盲從與輕信, 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中國整體上缺少討論的氛圍, 缺少討論和分析的耐心, 動不動就罵, 情緒化?!吨袊桓吲d》這本書可以說是一個代表, 其實就其內容來說, 和它的書名關系不大。作者都承認, 選擇這個書名就是為了炒作, 利用部分國人情緒化思維的特點, 增加銷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