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五種消極暗示,值得父母警惕。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通過反復的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在潛意識中形成難以消除的心理印記,這些印記將持續(xù)影響我們的認知和行為模式。
這種暗示效應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表現(xiàn)得尤為顯著。由于兒童心智發(fā)育尚未成熟,他們對外界信息的吸收和接納程度更高,他們將父母有意無意的暗示轉(zhuǎn)化成自己的想法。
尤其是那些負面、消極的語言,通過日積月累的強化,最終成為孩子難以擺脫的心理負擔。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總結(jié)了常見的五種消極暗示,值得父母警惕:
PART.1
過度的擔憂:“你很脆弱,隨時會受傷?!?/strong>
擔憂是一種很常見的暗示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不自覺地陷入過度擔憂的思維漩渦:
擔心孩子犯錯闖禍,擔心孩子是否能夠照顧好自己:擔心孩子在外被人欺負......
長期接收這樣的信息,孩子會不自覺地將其內(nèi)化自我認知的一部分。
孩子活在了父母的擔憂里,他們不僅會感到緊張和壓力,更可能在潛意識里接受"我做不到"的心理暗示。
PART.2
貼標簽:“你身上有很多問題”
孩子身上的很多毛病,有時候也跟外界的暗示有關。
比如,孩子放假在家,不做家務,大人總是一邊打掃一邊抱怨:“懶死了,放假什么都不干!”
孩子聽得多了,他們隨后的行為總會受到這個評價的影響,在家越來越懶散。
實際上,孩子一開始只是沒有養(yǎng)成打掃衛(wèi)生的習慣,并不是他真的天性懶散。但是負面標簽發(fā)揮了消極所用,孩子某些行為,就這樣暗示成了問題。
PART.3
給孩子的能力設限:“你沒有能力做成某件事!”
"你做不到的。"
"別試了,反正也不會成功。"
"我們家孩子沒那個天賦?!?/p>
有多少父母這樣說過或想過?
當孩子在面對困難時,提前退縮,是一種自我設限的表現(xiàn),可怕的是,父母有時候也會給孩子的能力設限,我們看到了孩子的退縮和失敗,就把他嘗試的機會剝奪了。
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成長節(jié)奏,父母的責任是提供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讓他們知道失敗不可怕,重要的是保持嘗試的勇氣。
PART.4
破壞性批評:“你不值得被愛?!?/strong>
破壞性批評往往是以"有條件的愛"為基礎。
當孩子無法達到父母設定的標準時,遭受的往往不是理性的引導,而是對其人格的直接否定。
孩子對情感的感知異常敏銳,他們能從父母細微的語調(diào)變化、轉(zhuǎn)瞬即逝的表情中,精準捕捉到那些失望與嫌棄的訊號。
當代青少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學業(yè)競爭的殘酷性、人際關系的復雜性、社會評價的嚴苛性,這些都在持續(xù)消耗他們的心理能量。
當孩子在外界屢屢受挫時,如果連最應提供情感支持的家庭都變成另一個審判場,父母非但不能成為孩子的心靈避風港,反而讓孩子認為自己毫無價值、不值得被愛。
PART.5
過多的抱怨:“生活就是一團糟。”
父母對生活的抱怨會讓孩子過早背負負面情緒,甚至對世界產(chǎn)生悲觀認知。
大人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就是一種教育,父母的心態(tài)是積極還是消極,對孩子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
父母的怨氣,會給孩子的世界蒙上一層灰色。
無論如何,父母都要盡量用快樂的情緒去感染孩子,充滿怨氣的家庭,難以養(yǎng)育出快樂的孩子。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zhuǎn)發(fā)】
來源 | 錢志亮工作室
插畫 | 在在
編輯 | 白衣
(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