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穎
七八月的午后,黃山頂上的觀景臺像一口沸騰的鐵鍋。汗流浹背的游客們舉著手機,在蒸騰的暑氣里爭搶著拍攝云海的瞬間,防曬霜混著汗水在臉頰上畫出蜿蜒的痕跡。與此同時,迪士尼樂園的排隊區(qū)里,遮陽傘組成的彩色叢林下,家長們背著塞滿冰水和換洗衣物的背包,耐心地向孩子解釋還要等待多久才能坐上過山車……
這些場景每年夏天都在重復(fù)上演,構(gòu)成一幅矛盾的圖景:明明被高溫、人多折磨得疲憊不堪,人們卻對暑期出游懷揣著不變的熱情。
這種集體性“自討苦吃”背后,藏著當(dāng)代父母的用心良苦。在電子屏幕占據(jù)童年的時代,父母們試圖用肉身丈量世界的方式,為孩子構(gòu)建真實的感知坐標(biāo)系。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前,父親指著飛天的飄帶告訴孩子“這就是絲綢之路的風(fēng)”;青島的棧橋上,母親讓海浪漫過孩子的腳踝,感受“地球自轉(zhuǎn)產(chǎn)生的潮汐”。這些在高溫中完成的知識傳遞,遠比空調(diào)房里的平板電腦更有觸感。成年人用疲憊換取的,是將生命經(jīng)驗通過共同的身體感受傳遞給下一代的可能。
旅途的疲憊本身,正在成為珍貴的親子情感貨幣。凌晨四點排隊看日出的難忘體驗,暴雨中共享的一把傘、延誤航班時在機場長椅上的相擁而眠,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避之不及的狼狽,在旅行語境里都轉(zhuǎn)化成了值得珍藏的敘事素材。親子關(guān)系也在這共同體驗的熔爐里,經(jīng)歷著奇妙的化學(xué)反應(yīng)。
更深層的驅(qū)動力,在于父母對孩子感受“真實連接”的期待。在虛擬社交泛濫的當(dāng)下,擁擠的景區(qū)反而成了重建人際關(guān)系的特殊場域。陌生人間遞來的一張紙巾,旅伴共同搭建帳篷時的默契配合,甚至排隊時因插隊引發(fā)的短暫爭執(zhí),都是比微信表情更鮮活的人際互動。教育的本質(zhì),是讓孩子帶著對世界的好奇走向遠方。暑期游最珍貴的禮物,或許是讓孩子明白:知識不僅存在于課本,更藏在山間的晨霧、古城的石板路、異鄉(xiāng)人的笑容里。而父母在汗流浹背中陪伴的每一步,都為孩子的生命旅程埋下勇敢與熱愛的種子。當(dāng)多年后孩子回憶起某個炎熱的午后,父母為他買下一個融化的冰淇淋,那份甜膩里混著的汗水味道,終將成為成長路上最溫暖的底色。
所以,抱怨著“又累又熱”的家長,轉(zhuǎn)身就會在朋友圈曬出旅行視頻。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為,實則暴露了暑期游的本質(zhì):它不是一場舒適的度假,而是一次帶著儀式感的精神遷徙。暑期游的價值,從來不在“花了多少錢”“去了多少地方”,而在“和誰一起”“感受到了什么”。這個夏天,無數(shù)家庭仍行走在親子游的路上。累是真實的,但那些藏在疲憊里的收獲,正讓這場旅途超越“游玩”本身,成為親子間共同成長的獨特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