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中印邊境反擊作戰(zhàn),是我國建國以后發(fā)生的有數幾個重要的戰(zhàn)事之一。劉伯承元帥當時任軍委戰(zhàn)略小組組長,有的人因此提出是劉帥指揮的。這一提法值得商榷。至少從目前公開的各種資料看,缺乏足夠的支撐。
據《毛澤東年譜》記載,在開戰(zhàn)前幾天的重要會議上,毛澤東“召集劉、周、朱、鄧、彭、陳、賀、聶、羅等開會”,討論邊境反擊作戰(zhàn)有關問題,人員名單中并不包括劉伯承,也不包括戰(zhàn)略小組副組長徐向前。而《劉伯承傳》作為官方傳記,對劉伯承那一時期活動的記述,特別是關于對印反擊作戰(zhàn)有關情況,提的也只是進行了“參與指導”,而不是進行了“具體指揮”。
要知道,劉伯承元帥所在的的軍委戰(zhàn)略小組,只是軍委的一個戰(zhàn)略決策的咨詢機構,而不是軍令部門。兵權貴一,軍令部門無論是在平時還是在戰(zhàn)時,都是高度集中統一的。因此,稱劉伯承元帥對中印反擊作戰(zhàn)進行了“參與指導”是準確的、是合適的。
不過,盡管劉伯承元帥沒有直接參與戰(zhàn)事的具體指揮,但他對整個反擊作戰(zhàn)一直高度關注,一直密切跟蹤研究,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指導意見。這一點有不少公開材料多有披露。比如,劉帥正確分析總結了印軍防御配置呈現“銅頭、錫尾、背緊、腹松”的特點,提出了“打頭、擊背、剖腹、切尾”等具體戰(zhàn)法,提出了正面攻擊和翼側迂回相結合的作戰(zhàn)指導意見,等等。第一階段作戰(zhàn)結束后,劉伯承及時總結了三條經驗。《劉伯承傳》這樣記載道:
“一是只要有道路迂回,即使多走一些路,也在所不惜。二是無路可行,也可以利用山溝(兩山脊間的洼地)插進去,一般山地沿山溝運動最終是能夠翻過山梁的。三是順山背夾背而進,相互策應。沿河流攻擊應由兩岸并進,不要只顧一面而遇到敵人的側擊。如迫不得已必須正面攻擊時,就要堅決勇猛的打出去?!M路相逢勇者勝’,這時候就不能有絲毫猶豫”。
劉帥的戰(zhàn)術總結應該說非常深刻、到位,對部隊的作戰(zhàn)行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外,劉帥不僅對戰(zhàn)法進行了具體指導,還對部隊的具體開進機動、協同動作以及后勤保障等作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這些指示,對整個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的勝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印邊境反擊戰(zhàn),打得干凈利落,我軍以4萬余人對陣印軍3萬余人,共殲滅印軍8千余人。作為一名老帥,劉伯承時刻心系國防、時刻心系前線、時刻心系打仗。作為軍委戰(zhàn)略小組組長,他雖不負責戰(zhàn)事具體指揮,但在整個中印邊境反擊作戰(zhàn)中,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殫精竭慮地為整個戰(zhàn)事籌謀良策,為整個反擊作戰(zhàn)取得完勝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劉帥身體一直欠佳、眼睛幾近失明,在這種情況下,仍能密切跟蹤研判形勢,及時提出良策應對,真是令人敬服佩服嘆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