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回到五千年前的中國,
廣袤的原野上,長風襲地,走獸奔馳,
天空一塵不染。
假如就地支起一張巨型木桌,
把當時全國的所有食材集中起來做一席盛宴,
那么你會發(fā)現(xiàn),
很多現(xiàn)在熟悉的味道在這里找不到蹤影。
從小麥到西瓜
——中餐贅婿們
小麥
小麥是最早“入贅”中國的食材之一,過去一千多年來,它努力成長為一個家庭的口糧支柱?;仡櫘斈?,它跋山涉水,奔赴中國的萬里之旅走得著實艱苦。
栽培小麥起源于九千五百年前的西亞,那時,一支名為“納圖夫人”(Natufian)的史前人類剛剛結(jié)束游牧生活,在今天的黎巴嫩、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一帶定居。納圖夫人并不是誰的“夫人”,這個名字來自發(fā)現(xiàn)其生活遺址的巴勒斯坦納圖夫。納圖夫人是最早從事農(nóng)耕的人類,如果把人類文明史看成一局單機游戲,那么納圖夫人就是游戲開始后玩家“制造”的第一個農(nóng)民。在定居之地,納圖夫人發(fā)現(xiàn)了種植的奧秘,他們種植小麥,釀造啤酒,甚至為了對付偷吃存糧的老鼠,破天荒地養(yǎng)了貓。
以納圖夫人的麥田為中心,小麥逐漸向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希臘及中國傳播。小麥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雜交,經(jīng)歷了游牧民與農(nóng)耕者的接力傳遞,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史詩般的漫長遷徙,克服氣候、地理等種種不利因素,于四千五百至五千年前,終于在黃河流域落地生根。
小麥甫一進入中國,就做好了成為面食的準備。但由于氣候和種植經(jīng)驗的原因,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小麥產(chǎn)量并不高。再加上漢代以前,受制于磨粉技術(shù)的落后,小麥的主要食用方式不是磨成面粉制作面食,而是像米飯一樣,蒸或煮成麥飯來吃。比起香糯的大米飯,麥飯實在有些難以下咽,因此被視為粗食,一些孝子守孝期間只吃麥飯,用這種樸素克制的生活方式表達孝思。
漢代,小麥打了個翻身仗,人們開始了解這位“贅婿”的潛力,并著重栽培。一直到唐代,面食仍屬于上檔次的東西。唐玄宗李隆基當王爺?shù)臅r候,有一年生日,連碗長壽面都沒有,岳父瞧著可憐,脫下自己的限量款“潮牌”紫半臂(短袖上衣)換了一斗面粉,才給李隆基搟了碗面條。堂堂王爺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普通人了。
在明代詩人筆下,麥飯大多用于祭祀,可能當此之時,世人才漸漸不復食用。
蕓薹
油菜是世界上最具觀賞性的可食用植物之一,也是當前重要的油料作物,中國古籍稱為“蕓薹”。
蕓薹除了特指油菜,在現(xiàn)代生物學分類里,還指一批近親蔬菜組成的“蕓薹屬”。蕓薹屬植物原產(chǎn)于地中海沿岸,傳入中國的時間極為久遠,可以追溯至史前時代。
油菜
小白菜
傳入之初,蕓薹屬植物的子用、葉用和根用之分,尚未如后世那樣涇渭分明,古人將這一類蔬菜統(tǒng)稱為“葑”。《詩經(jīng)·唐風·采苓》寫一個遭讒言中傷之人在首陽山瘋狂挖菜,“采葑采葑,首陽之東”,挖的就是各種蕓薹。
隨后,中國人滿級的種菜技能開始發(fā)揮威力,硬生生把蕓薹屬植物分化開來,中國人想吃它的根時,就把根部養(yǎng)得極大,培育出了腌咸菜用的芥菜疙瘩;想吃莖時,就把莖部養(yǎng)大,變成了榨菜;想吃菜薹,培育出了做扣肉的梅菜;榨油的油芥菜照例保留下來;最后一部分經(jīng)過不斷改良,分化為一種新型蔬菜——小白菜。
原始的野生蔥類來自北方,大蔥原生西伯利亞、西域以及漠北地區(qū),帕米爾高原即以其悠久的產(chǎn)蔥歷史,在中國古籍上被稱為“蔥嶺”。小蔥原產(chǎn)自中國,不過若回到三千年前,生活在中原的夏、商、西周人是吃不到小蔥的。當時,小蔥掌握在境外部族手里。春秋時期,位于今河北、遼寧南部一帶的燕國屢遭北鄰山戎族侵掠,燕莊公邀請當時最強諸侯、霸主齊桓公幫忙,齊軍北上大破山戎,將繳獲的戰(zhàn)利品小蔥帶回山東?,F(xiàn)在,山東大蔥產(chǎn)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穩(wěn)居全國之首。
從古老的菜譜——北魏賈思勰“賈指導”所著的《齊民要術(shù)》里,我們能找到一千五百年前蔥的廣泛應用:
羊胃為容器,裝進薄薄切片的嫩羊肉、羊脂、豆豉、鹽、撕開的蔥白、生姜、花椒、蓽菝和胡椒,埋入泥土,于上方燃起火堆,約一頓飯的時間燜熟挖出。
茄子
普普通通一道家常菜“地三鮮”用到了三種食材——茄子、土豆、青椒,其中茄子來自印度,土豆和辣椒來自美洲??床怀鰜恚厝r居然是一道印度、拉美混合菜,誠可謂深藏不露。
茄子剛剛傳入我國那會兒相當金貴,普通人難得一嘗。隋煬帝還特意為茄子取了一個煊赫的名字,叫作“昆侖紫瓜”,聽上去仿佛某種服食后可以增加幾百年修為的神話仙草,連天子都傾心至此,足見茄子的魅力。
歷史上第一道茄子烹制教程見載于《齊民要術(shù)》,來看看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是怎么吃茄子的。
材料:茄子、蔥、黃豆醬、花椒、姜。
茄子縱向切成四條,蔥白切絲,姜切末。
茄條入沸水略焯撈出。
油燒熱,蔥絲、黃豆醬爆香,下茄子炒。
注水燜熟,最后放花椒和姜末。
這道“缹茄子”大抵可視作紅燒茄子的雛形。
元明之際,茄子的產(chǎn)量提高,這道隋煬帝口中的仙株瑞果俯仰默默,散入尋常百姓家,中國人也悟出了用油炸法處理茄子的妙諦。
蘋果
中國是有原產(chǎn)蘋果的,不過今天我們吃到的大部分蘋果是近兩百年間陸續(xù)從歐美和日本引進的外來品種。
栽培種植蘋果的老家位于中亞,距今兩千萬年前的第三紀末,最古老的塞威士蘋果已經(jīng)在天山腳下發(fā)榮滋長。世界上的水果之所以大多比蔬菜好吃,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吸引動物食用,以便把種子帶往其他地方開枝散葉。所以說,在人類出現(xiàn)之前,水果就開始自行傳播了。塞威士蘋果采用這種方式,經(jīng)過千百萬年的傳播,分出了幾個亞種,其中一支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qū),故名新疆野蘋果,即中國的原產(chǎn)品種。
這位中國蘋果的老祖宗長得完全一副野果模樣,果實直徑僅2.5~4.5厘米,個頭兒最大的也不過乒乓球大小。
兩千年前,新疆野蘋果的演化品種——柰,沿絲綢之路進入漢武帝位于長安的上林苑,從此在漢地扎根。
到了元代,有人從佛經(jīng)中得到靈感,給柰取了一個別名,叫作“頻婆果”,簡寫為“頻果”,這就是蘋果之名的來由。
清同治十年(1871),美國人將西洋蘋果攜至山東煙臺種植,大而脆的外來品種逐漸取代了本土的柰。短短一百五十年,西洋蘋果在中國混得風生水起。據(jù)美國農(nóng)業(yè)部的數(shù)據(jù),2021年,全球蘋果總產(chǎn)量約八千二百萬噸,其中中國獨占四千五百萬噸,超過其他國家產(chǎn)量總和。
西瓜
西瓜就像賈寶玉口中的女孩子,92%的成分是水,名副其實“是水做的”。作為世界上水分比例最高的水果,它的原產(chǎn)地卻位于干燥的非洲中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五千年前,埃及就引進了西瓜,希臘則要到公元前四世紀才出現(xiàn)吃瓜群眾。西瓜一路輾轉(zhuǎn),經(jīng)埃及、古羅馬、西亞、回紇、契丹,漫漫數(shù)千年方傳至中土。
南宋初期,禮部尚書洪皓出使金國,被金廷扣留十五年,其間不卑不亢,寧死不屈。后來隨著韓世忠、岳飛、劉锜等名將橫空出世,宋金的戰(zhàn)爭形勢有所改觀。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金國釋放洪皓,洪尚書走的時候順便帶了一批金國的西瓜,回到江南栽培成功。
據(jù)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nóng)業(yè)組織統(tǒng)計,2019年,全球西瓜產(chǎn)量約一億噸,其中,中國產(chǎn)出約達六千零八十六萬噸,約占全球總產(chǎn)量的60%。更令人瞠目的是,這六千多萬噸西瓜中,只有不到零頭的4.7萬噸供給出口,剩下的全被咱們自己吃掉了。
《古人吃什么》
中華美食的前世今生
紀錄片式的語言
饕餮客的“自我修養(yǎng)”手冊
中國畫報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