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出現(xiàn)許多傳奇人物,包括許多女子,本期說的這位女子出身名門,她的曾祖父是晚清重臣曾國藩的二弟曾國潢,從小就聰明伶俐,秀外慧中,是民國時期有名的名媛。
然而,她卻終身未婚,自殺身亡,這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曾昭燏,1909年生于湖南省湘陰縣,家里人都是妥妥的學霸。大哥曾昭承哈佛碩士,二哥曾昭掄麻省理工科學博士,弟弟曾昭拯著名書法家,妹妹曾昭懿師從“萬嬰之母”林巧稚。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曾昭燏12歲便考入長沙藝芳女校,這是她堂姐曾寶蓀創(chuàng)立的女子學堂,因為堂姐是不婚主義,受她的影響,為追求自己的事業(yè),曾昭燏也決定不婚。
畢業(yè)后,堂姐想讓她留校任教,哥哥曾昭掄卻鼓勵她走出湖南,去看看世界。于是,曾昭燏考入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又因為成績優(yōu)異轉(zhuǎn)入中文系,不久滿腹詩書的她被譽為“當代李清照”。
也就是這個時候,曾昭燏從老師胡小石那里接觸到了甲骨文和金文,產(chǎn)生了極大地興趣。1935年,原本可以拿到畢業(yè)證的她,決定自費去倫敦大學讀考古。
曾昭燏認為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但幾百年的積貧積弱,對文化的保護更是艱難。去西方學習考古,用他們的考古方法來保護我國的文明,成了曾昭燏的職業(yè)規(guī)劃。
哥哥非常支持曾昭燏,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她就拿到了倫敦大學考古學碩士學位。畢業(yè)后,她還被委派去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院和慕尼黑博物館進修,成為我國首位由官方委派到國外學習博物館學的學者。
作為一名學者,曾昭燏也不是完全兩耳不聞窗外事,在烽火連天的歲月,省吃儉用,將自己的積蓄和金戒指捐給了前線抗日。
隨后,曾昭燏加入中央博物院,跟隨學者們來到了李莊——這個林徽因、梁思成等文化名人避難的地方。
那里條件艱苦,甚至到煮皮鞋充饑的地步,曾昭燏從未有過絲毫的退縮,立即投入云南大理洱海的考古搶救工作中,她 的發(fā)現(xiàn)被命名為“蒼洱文化”,為中國的考古事業(yè)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團隊中唯一的女性,曾昭燏從不搞特殊,與工作人員一起風餐露宿,爬山下溝,每天工作十小時以上。
曾昭燏克服生理困難,負責所有考古筆記的記載和整理,筆記在學術(shù)界被認為超越了中國傳統(tǒng)金石學的范疇,為后人留下寶貴的資料。
抗戰(zhàn)勝利后,曾昭燏第一時間投入戰(zhàn)時文物損失清理和戰(zhàn)區(qū)文物保護工作中,看到中央博物院被損毀成斷壁殘垣,心痛不已,組織力量進行修復,主持建設(shè)陳列廳,讓珍貴的文物得以向民眾展示。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曾昭燏挺身而出,保護南京棲霞山六朝陵墓等古跡不受破壞,當國民黨政權(quán)即將崩潰,蔣介石下令將文物遷往臺灣時,曾昭燏堅決反對。
曾昭燏四處奔走勸說,怒斥那些企圖將文物帶走的人,在她的努力下,第三批運往臺灣的852箱文物被成功運回大陸,許多大件文物如“后母戊鼎”得以保留在大陸。
原本可以遠走臺灣的曾昭燏選擇了留在大陸,繼續(xù)為考古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曾在日記中寫道:“博物院的新生,是我事業(yè)的起始?!边@句話不僅表達她對考古事業(yè)的熱愛與執(zhí)著,更體現(xiàn)了她對國家文化的深情守護。
曾昭燏的一生,就像一部生動的教科書,告訴我們什么是責任、什么是擔當、什么是真正的愛國。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博物院更名為南京博物院,在曾昭燏的帶領(lǐng)下,考古團隊迎來前所未有的輝煌,南唐遺跡的發(fā)掘,如同一把鑰匙,緩緩打開那段塵封的歷史。
地宮中的建筑、彩畫、雕刻、陶俑,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信息,為研究南唐歷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沂南古畫像石墓的發(fā)掘,更是讓學術(shù)界為之震動,曾昭燏親自撰寫的發(fā)掘報告,成為后人研究的重要學術(shù)資料。
憑借著卓越的貢獻和不懈的努力,曾昭燏被任命為南京博物院院長,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女博物院院長,也是考古界首位女性領(lǐng)軍人物。
在男性主導的考古界,曾昭燏以非凡的才華和堅韌的意志,占據(jù)了半壁江山,與北方的夏鼐先生并稱為“南曾北夏”,共同書寫著中國考古的輝煌篇章。
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曾昭燏的家族背景,成為反動派攻擊她的借口。
在極度的精神壓力下,曾昭燏不幸患上嚴重的精神疾病,飽受失眠和幻覺的折磨。最終,她選擇了在南京中山陵靈谷寺的塔下,以一種決絕的方式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跳塔前的那個冬日午后,曾昭燏精心安排了一切,讓博物院的專車送治療醫(yī)生回家,借口想在靈谷寺散心,將司機帶到了塔下。
在茶室里,曾昭燏留下了一張紙條:“今日跳塔與司機無關(guān)?!?/p>
這簡短的幾個字,透露出她對司機深深的歉意和保護之情,隨后獨自登上了九層高的靈谷塔,在眾人未曾察覺的瞬間,從七層一躍而下,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曾昭燏離世,給南京博物院乃至整個考古界帶來巨大的震撼,公安部門迅速介入調(diào)查,那張紙條成為解開謎團的關(guān)鍵證據(jù)。
它證明了曾昭燏的跳塔并非臨時起意,而是深思熟慮后的決定,她用自己的方式,為這段悲劇畫上了句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