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的合影中,李澤楷藏身最后一排陰影里,西裝革履卻眉頭緊鎖。其父李嘉誠不會想到,一筆228億美元的港口資產(chǎn)交易,竟讓家族從“商業(yè)巨擘“瞬間淪為“民族罪人“。
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出席論壇與總理大合影
巴拿馬運河的晨霧中,中國貨輪每年留下超數(shù)百萬美元過路費。掌控中美30%貿(mào)易流量的巴爾博亞與科隆港,正從李氏手中滑向美國貝萊德牽頭的國際財團。
這幕似曾相識:中遠集團入主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后,中國商船繞開蘇伊士運河天價稅費。但此次劇本反轉(zhuǎn)——美資控制港口后,算法可能將中國貨輪標注為“可疑船舶“,在運河口連續(xù)三天排隊待檢,船上的鋰礦與大豆將在烈日下發(fā)酵。
李氏的算盤看似精明。迫于美方壓力,巴拿馬政府擬收回港口特許經(jīng)營權(quán),套現(xiàn)228億美元既能收割未來30年收益,又可規(guī)避地緣風險。但交易細節(jié)暴露雙重標準:2015年與中資財團談判時港口估值達年利潤26倍,而今賣給貝萊德牽頭的國際財團僅13倍估值卻讓渡80%控股權(quán)。
這種“對內(nèi)坐地起價,對外賤賣資產(chǎn)“的操作,竟讓港澳辦三度轉(zhuǎn)發(fā)《大公報》“出賣民族利益“的檄文。
李澤楷的北京之行藏著李氏最后的體面。在“推動高質(zhì)量發(fā)展香港論壇“嘉賓名單上,他的頭銜不是“長和董事“,而是“盈科主席“;合影時自覺站在第六排邊角,既不搶央企掌門風頭,又確保鏡頭能掃到側(cè)臉。這讓人想起2013年李氏拋售內(nèi)地資產(chǎn)時,李嘉誠親自刊登《別讓李嘉誠跑了》的荒誕。但時移世易:當《環(huán)球時報》發(fā)出“某些香港大亨缺乏國家責任意識“的炮轟,沉默不再是上策。
交易要害藏在三組數(shù)字里:
21%對5%:中國船舶占巴拿馬運河通行量21%,美國僅5%。運河是中國的生命線,卻是美國戰(zhàn)略棋子。若黑石對中國貨輪征收“政治附加費“,跨境電商物流成本或暴漲30%,“中國制造“價格優(yōu)勢將蕩然無存。
63億對228億:巴拿馬每年收取63億美元港口稅費及就業(yè)崗位,李氏卻一次套現(xiàn)228億。資本可以抽身離場,但中國在拉美十年布局恐因這個咽喉失控崩塌。
72小時對72%:香港特首李家超“依法處理“的表態(tài),已讓交易最卡在黃金72小時。若援引國安法叫停交易,李氏將損失72%預期收益;若強行出售,本就下跌12%的長和股價將再遭重創(chuàng)。
未來劇本或許早已寫在中美談判桌上:
中國代表團突訪巴拿馬承諾支持運河主權(quán),同時中國也正推進尼加拉瓜運河方案研究
,北斗導航精度已達厘米級。種種跡象表明北京不會坐視美國鎖喉。最可能結(jié)局?巴拿馬兩港被迫撤出交易,或通過“黃金股“引入中資股東。最震撼劇本則是尼加拉瓜運河貫通,讓巴拿馬百年榮光付諸東流。
維港燈火闌珊處,94歲的李嘉誠或許想起霍英東:昔日沖破英國封鎖向內(nèi)地輸血的船王,如今李氏卻將戰(zhàn)略要塞拱手美資。資本沒有祖國,但企業(yè)家的護照印著國籍。當李澤楷在茶歇時與央企掌門碰杯,杯中倒映的何止家族商業(yè)抉擇,更是一代人面對國運顛簸時的集體覺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