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4238天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135個詞條
01
前幾天看到一個帖子,帖主是一個孩子的家長。
帖主說,自己的孩子一直不想上學,于是便帶孩子去醫(yī)院看了看,結(jié)果孩子確診得了抑郁癥。
周圍的人都說,孩子這樣,是當父母的錯。
但帖主不理解,想不通自己到底錯哪了,不明白為什么任勞任怨照顧孩子起居,供她上學,孩子還抑郁。
“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為什么不能體諒父母一下?”
最后,帖主發(fā)出這樣的疑問。
知乎上也有一個熱門話題:怎么看待“爸媽也是第一次當父母”這句話?
題主說,自己的重度抑郁癥就是拜父母所賜,并且抑郁癥目前轉(zhuǎn)成了雙向情感障礙,可能一生都無法治愈。
題主和朋友說,不想回家,想離父母遠一點,結(jié)果朋友也用了這句話來寬慰自己。
對于題主的這個話題,答主@Un-Lovable的答案深得我心:
“第一次確實是一個犯錯的原因,畢竟很多事情沒有人可以第一次就做對。第一次炒菜可能炒糊,第一次跑程序可能會報錯,第一次上臺可能啞口無言。
但是如果有人說他是第一次做蔥爆羊肉所以糊了鍋,不久又說第一次做魚香肉絲所以糊了鍋,這樣次次都以第一次為緣由就顯得不合適了?!?br/>
的確,新手學車,半道熄火很正常,但是不意味著新手違規(guī)就可以原諒,錯誤與錯誤之間也是有原則性區(qū)別的。
你是第一次當父母,但你并不是第一天當,孩子給了你時間去學習,只是你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去糾正。
你之所以當父母當?shù)檬?,并不是因為缺乏?jīng)驗,而是因為沒有心。
你明明知道有些話說出來很難聽,有些事做出來很難看,但你仍然不在乎。
最后,孩子被刺痛了,你也只會拿“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來為自己辯解。
02
電視劇《請回答1988》里,德善的父母習慣了偏心她的姐姐寶拉和弟弟余暉,而總是忽略德善。
德善和姐姐的生日只差三天,父母便總讓她跟姐姐一起過生日,德善因此提出了抗議,后來父親就對德善說了這句話:“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p>
但其實,這句話不過是不合格的父母推卸責任的借口。
這就好比說,這是我第一次過今天,所以我今天犯的所有錯誤都應(yīng)該被原諒。
按照這個邏輯,如果一個搶劫犯在自己被判刑后對法官說:“我也是第一次當人,求你們放過我”,難道就可以脫罪了嗎?
一位心理咨詢師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15歲的來訪者小雅說,每次她想和媽媽談心,媽媽就會用"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來結(jié)束對話。
這句話像一堵無形的墻,阻斷了母女間真正的溝通。
北京師范大學的調(diào)查顯示,68%的青少年表示父母曾用這句話來回避深入交流。
而42%的孩子,因此產(chǎn)生了"我的感受不重要"的錯誤認知。
這句話本可以是一個坦誠的自我安慰,但在現(xiàn)實中,它常常變成一種情感勒索:
父母用"沒經(jīng)驗"來要求孩子無條件體諒,卻忽略了孩子也是第一次經(jīng)歷成長。
哈佛大學的一項長期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不是父母犯錯的次數(shù),而是他們是否愿意調(diào)整和修復。
“第一次當父母”可以是一句開場白,但不該是結(jié)束語。
真正成熟的父母會說:“我也是第一次做家長,可能有很多不懂,但我會學著理解你?!?/p>
那些總把“第一次”掛嘴邊的父母,真正的問題不在于缺乏經(jīng)驗,而在于拒絕把“第一次”變成“下一次更好”的起點。
就像學走路的孩子不會因跌倒被責備,但成年后若仍以“我是嬰兒”為由拒絕站立,便成了荒誕劇。
03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孩子不需要“完美父母”,只需要“足夠好的父母”,即能看見并回應(yīng)孩子真實情感的父母。
“第一次”不該是拒絕成長的借口,允許犯錯,但不能把“沒經(jīng)驗”當作持續(xù)傷害孩子的理由。
日本作家島田洋七在《佐賀的超級阿嬤》里寫過一個對比:
他的外婆窮得吃不上飯,卻從不用“我盡力了”來敷衍他,而是說:“晚上別想難過的事,等太陽出來再說?!?/p>
這種態(tài)度才是關(guān)鍵,父母可以不完美,但不能關(guān)上傾聽的耳朵。
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被父母真正“看見”。
如果父母永遠停留在“我已經(jīng)盡力了”的自我辯護里,那這句話就真的成了一種逃避——逃避責任,也逃避了真正去愛的可能。
臺灣心理學家洪仲清建議:把“第一次”轉(zhuǎn)化為共同成長的契機,而不是溝通的終點。父母可以嘗試:
①用"我注意到你最近..."代替"你怎么又..."
許多父母習慣用指責性語言開啟對話:"你怎么又玩手機?""你怎么又沒考好?"這種表達方式會立即觸發(fā)孩子的防御心理,讓溝通變成對抗。
"我注意到"是一種觀察性語言,不帶有評判色彩。比如:"我注意到你最近放學后都會先玩一會兒手機。"
這樣的表達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guān)注,而非被監(jiān)視。
②每天留出15分鐘"不評判"的傾聽時間
哈佛大學研究發(fā)現(xiàn),普通家庭中父母與孩子日均有效溝通時間不足7分鐘,且70%是命令或說教。設(shè)立專屬的"傾聽時間"能打破這種模式。
③定期召開家庭會議,平等交流感受
區(qū)別于臨時性的說教,制度化家庭會議能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尊重。日本家庭治療專家發(fā)現(xiàn),定期開展家庭會議的孩子,責任意識比同齡人高2.1倍。
父母可以不完美,但更需要有成長的勇氣。
當"第一次當父母"從擋箭牌變成起跑線,家庭才能真正成為情感的港灣,而非傷害的現(xiàn)場。
真正的成熟,不是用"第一次"來逃避責任,而是在每一次"第一次"后,都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作者簡介:飛白,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個人公號“飛小白有話說”(ID:feixiaobai2018),用最正的三觀,分享走心的文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