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簡周說
經常輔導孩子學習的家長會發(fā)現,自己在講題時特別容易急眼。
哪怕平時脾氣再好的人,講著講著,就摟不住火了。
等沖孩子發(fā)完脾氣,又會陷入自責和內疚,責怪自己沒控制好情緒。
還有人會對孩子、對自己感到失望,那種強烈的挫敗感,真的很讓人無力。
其實,這真不怪孩子。一個已經發(fā)展了幾十年的大腦,和一個才剛長了幾年的大腦,壓根就不在一個思考維度上。
成年人在看孩子的學習內容時,自帶大量的基本常識和成熟的邏輯框架,但這些都是孩子還不具備的。
家長著急,“這么簡單的問題怎么都搞不明白?!”可對孩子來說,可能大人以為的常識,全部都是他的新知。
他沒有能力按照大人的邏輯去思考,而是需要通過關聯自己當前有限的經驗,來學習和理解新知識。
這就是典型的“知識的詛咒”。
一個人在掌握某種知識后,就很難想象自己或別人在沒有這個知識時候的狀態(tài),容易高估別人的理解的能力,帶來誤解和沖突,算是一種常見的認知偏差。
就好像已經大學畢業(yè),甚至擁有碩博學位的家長,也不會記得自己上小學時的認知水平,更無法理解孩子此刻的蒙圈。
另外,白天上班已經很累了,晚上回到家不僅不能休息,還要輔導孩子寫作業(yè),身心俱疲之下,父母也很容易沒有耐心。
一些容易焦慮的家長,很可能還會從孩子“一道題不會”,馬上就關聯到“成績差”、“考不上好學?!?、“人生失敗”上,導致情緒反應進一步被放大。
父母為孩子付出了這么多,投入了不少時間和精力,下意識地也會期待“回報”,一旦期待落空,委屈、失望、無力就會一股腦兒地涌上來。
可是,父母的情緒越強烈,孩子的大腦就越遲鈍。
因為這是人的自我保護機制:在面對“危險”時,本能地就會逃跑(走神)或裝死(僵?。?/p>
這個時候不要說思考了,你問他“1+1等于幾“可能都答不上來。
關鍵是,這還容易讓孩子形成學習創(chuàng)傷,一看到學習就應激:要么難以集中注意力,要么想盡辦法逃避學習,比如,去玩手機。
更糟糕的是,孩子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我實在太笨了”,“我把父母氣成這樣,我真是糟糕的孩子”,從此掉進“自證預言”的惡性循環(huán)里。
這么來看,父母輔導孩子作業(yè),自己受累、受氣不說,還得不償失。
說到底,就是因為角色錯位了。
孩子學知識,在學校里有專業(yè)的學科老師教。
回到家,他需要的只有爸爸媽媽,能夠做他的避風港,給他提供情感支持,幫他蓄能充電。如果父母也拿起書本,當起了老師,父母這個位置就會空缺,孩子早晚得耗盡電量。
最近,作家馬伯庸在公開演講時,自曝兒子不愛閱讀、作文拉胯,他不得不硬著頭皮把孩子送去作文班。
他雖然到處講課,給別人說文學的意義、寫作的道理,但自家孩子的作文,他也會讓作文班的老師來教。
這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教育是個專業(yè)的事,自己能學好、能做好,不代表也能教得好自己的孩子,尤其在父母自己擅長的領域,更容易掉進“知識的詛咒”,更難。
所以,專業(yè)的事,還是讓專業(yè)的人來干吧,老師那么多,父母只有一個,還是讓自己回到孩子最需要的那個角色去。
皆大歡喜。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