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只說真話的公眾號
題圖:AI制作
1
雖然我的高考已經(jīng)過去了將近30年,但每年這個時候,我總要習慣性地關注下作文題。畢竟這是我唯一還能說上兩句的題目了,其他的完全看不懂。
根據(jù)我的觀察,每年題目一曝光,基本上都是被吐槽的居多,能讓人拍案叫絕的極少。印象中唯一被正面討論的,大概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直接導致《科幻世界》雜志銷量大漲。
但是今年的上海卷的作文題,我認為非常好,比其他卷的都好,堪稱最佳,值得表揚。先看看題目本身:
寫作(70分)
有學者用“專”“轉”“傳”概括當下三類文章:“?!敝笇I(yè)文章;“轉”指被轉發(fā)的通俗文章;“傳”指獲得廣泛傳播的佳作,甚至是傳世文章。他提出,專業(yè)文章可以變成被轉發(fā)的通俗文章,而面對大量“轉”文,讀者又不免期待可傳世的文章。
由“專”到“傳”,必定要經(jīng)過“轉”嗎? 請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
(1)自擬題目;
(2)不少于800字。
2
你看,是不是特別接地氣,這不就是咱們天天手機上刷的玩意兒嗎,題目用仨字兒就給區(qū)分清楚了:
“?!保褪悄愠蛞谎劬皖^疼的論文、研究報告、深度文章?!稗D”,就是朋友圈、群里瘋傳的那些“震驚”文章,或者“清華大學教你十分鐘學會Deepseek”?!皞鳌?,就是那些真正的經(jīng)典,像《紅樓夢》、魯迅的文章等等。
重點是最后問的那個問題:
是不是專業(yè)文章想變成傳世經(jīng)典,必須得先變成大家愛轉發(fā)的“爆款”(專 → 轉 → 傳)?換句話說:
非得先當“網(wǎng)紅”(轉),才有資格當“經(jīng)典”(傳)?
這就戳到了痛點:
那些超火的“爆款”文章,真能成為經(jīng)典嗎?還是過幾天就沒人記得了?(比如很多標題黨文章)
那些特別牛、但賊難懂的專業(yè)文章,是不是就永遠沒機會成為經(jīng)典了?(比如某些難懂的理論)
現(xiàn)在網(wǎng)上全是“十萬加”,刷都刷不完,但似乎都是情緒,是不是缺了點真正有分量、能流傳下去的好東西?
順著這個思路走下去,可以說的就多了。
3
這個題目同時能引發(fā)大眾的強烈共鳴。
我對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很不滿意。到處是驚悚的標題,煽動情緒的內(nèi)容,和帶劇本擺拍的短視頻。為啥?因為這樣才能獲得更大限度的“轉”啊。
那些可能成為未來經(jīng)典的深度好文,根本沒人看,也傳不開,被淹死在信息海里。
大家天天刷,刷得挺忙,回頭一想,腦子里空空如也,全是“瓜”和“梗”。
題目逼著我們反思:
“火”就等于“好”? 百萬轉發(fā)的“爆款”,過倆月還有人記得嗎?那些沒啥流量但真正有思想、有溫度的文章,是不是更值得珍惜?咱的評價標準是不是被“點贊數(shù)”綁架了?
好內(nèi)容咋活??? 在這種“流量為王”的環(huán)境里,那些想寫點深刻東西的作者,是不是只能餓死?或者被逼著也去寫“震驚體”?
想想老祖宗留下的經(jīng)典,再看看咱手機里刷不完的“信息流”,心里有點慌:咱這代人,是不是在制造“文化泡沫”?
4
與此同時,很多陰差陽錯獲得了更大限度的轉發(fā)的作者,卻因此異化成了注意力經(jīng)濟犧牲品。
羅翔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他本來是專業(yè)的法律老師,卻通過大眾化的“法外狂徒張三”這樣的表達走紅,確實把自己的“專”通過“轉”抵達了大眾。
但很快,越來越多的斷章取義,讓他又轉而被大眾攻擊,最后不得不主動退出微博。
可見轉發(fā)有風險,專家需謹慎啊。
另一個可惜的是張文宏。他本來是感染領域的專家,在特殊時期被拋到風口浪尖,說了太多大白話,在收獲巨量關注的同時,又因為共存說成為眾矢之的,最后毀譽參半。
這種現(xiàn)象的本質(zhì)是:當“專”借助“轉”的渠道下沉時,其嚴謹性、復雜性往往被流量邏輯肢解,最終作者可能從“傳播者”淪為“犧牲品”。
要抵達“傳”,或許需跳過“轉”的陷阱:如《金魚文明》所呼吁的,重建“深度注意力”倫理——讓價值沉淀于質(zhì)而非量。
否則,在“專→轉→毀”的鏈條中,傳世將終成奢望。
5
有報道指出,題目中提到的學者是“胡曉明”,原文發(fā)表在“文匯筆會”這個公眾號里。我特地跑去看了,確實找到了那篇文章。
然后我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妙的現(xiàn)象。
文匯筆會這個公眾號的閱讀量并不高,大部分文章都是一千左右,很少被轉發(fā)。但是因為被高考作文征用,導致胡教授的原文閱讀量瞬時來到了十萬加,被“轉發(fā)”了3.6萬次之多。
要知道,胡教授的文章發(fā)表于2019年,當時并不會記錄被轉發(fā)的次數(shù),因此可以推斷,這3.6萬個轉發(fā),都是今天轉的。
至于那篇文章,肯定是“專業(yè)”的。短短2000來字,作者引用了陸機的《文賦》,劉勰的《文心雕龍》,黃庭堅的《送王郎》等,對于普通讀者來說,很是晦澀。
如果不是被高考作文征用,文章不會被注意到。但借著被“轉”的機會,獲得了更大的“傳”播,讓文章有了傳世的可能。
對于作文題的那個問題,答案當然是不一定。但偏偏回到現(xiàn)實中,文章自己的遭遇給了肯定的回答。頗為諷刺。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些轉發(fā)不過是一陣風罷了。超不過三天,不會再有人記得。
作者:秋日么么茶
一個認真記錄生活的中年男人
帶給你最真實的人生感悟
原創(chuàng)100w+字 | 全網(wǎng)2000w+閱讀 | 虎嗅專欄作者
防失聯(lián),趕緊關注這里:
想圍觀我朋友圈的,請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