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尊
商末周初 2013年陜西寶雞石鼓山墓地M4出土
現(xiàn)藏:陜西考古博物館
犧尊一大一小,為鹿的象形,造型寫實生動,紋飾精美,是難得一見的藝術(shù)珍品。
一、器型與紋飾
大犧尊(編號M4:212)
通高41.5厘米,通長43.3厘米,重7.85千克。
主體為鹿形,綜合了草食類、肉食類動物諸特征。
鹿頭特征明顯,圓目,鼻、吻分明,長角分叉,頸部弧線優(yōu)美,體長肥碩,四肢健壯,前足直立,后足微屈,優(yōu)雅地駐足靜立,又仿佛要隨時啟動,有一種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感覺。
爪狀足,有明顯的趾,底平,這樣的四足是是肉類動物的特征,堅實有力。
身體的兩側(cè)有鰭形翼。
體表的紋飾繁復(fù)多樣,以鳳為主體圖案,浮雕的鳳鳥身與圓雕的鹿首相結(jié)合,鳳鳥的身軀盤在犧尊的肩上,三根寬大的長條鳳鳥羽翅在腹側(cè)部,鳳鳥的爪置于犧尊的前肢。
犧尊后肢兩側(cè)也有鳳鳥裝飾。
犧尊的胸口和臀部都裝飾有獸面紋。
背上有蓋子,蓋面弧曲,飾有龍紋,兩條龍凸目張口相對,身軀下垂,尾部卷起連接,又構(gòu)成一個獸面。橋鈕呈龍形,為圓雕雙首的一只夔龍。
小犧尊(編號M4:214)高32.3厘米,長31.1厘米,重4.65千克。與大犧尊造型近同,唯大小有別,局部紋飾稍有差異。
頸部的帶狀紋末端無分叉,腹后部無雙身蛇紋。后端獸面的闊嘴下側(cè),有一組細(xì)夔紋延伸至犧尊尾部。前肢鳳爪下有一夔紋,后肢鳳爪下立有一小鳳鳥。
二、出土情況
2012年,陜西寶雞市渭濱區(qū)石鼓鎮(zhèn)農(nóng)民在挖地基時發(fā)現(xiàn)銅器,2013年~2014年搶救性發(fā)掘了14座商周墓和一些其他年代的墓,其中以西周早期的M3和M4最為重要。
M4為一槨兩棺,墓主人仰身直肢,頭北向,二層臺上方的東、北、西三壁上挖有8個壁龕,其中7個壁龕放置青銅禮器50件,有15鼎,16簋guǐ,2簠f(xié)ǔ,4罍léi,2犧尊……
三、時代和種族人群
石鼓山墓地的情況是一墓多族徽,沒有商人墓地常見的腰坑,而挖了多個壁龕放置隨葬品,陶器出土了高領(lǐng)袋足鬲。
判斷墓主人的族群,陶器比銅器更有價值。聯(lián)襠鬲是姬姓周人的炊具,而高領(lǐng)袋足鬲是姜姓戎人的炊具。隨著商周鼎革,聯(lián)襠鬲推廣到全國,袋足鬲則逐漸減少。
綜上可知,墓主人是姜姓的羌戎部族,就是姜太公所屬的族群,他們在商代是商人征伐的對象,與商朝有仇,成為姬姓周人堅定的盟友。
M3和M4位置相鄰,葬俗相同,M3陪葬有兵器和車馬器而沒有玉石配飾,而M4恰恰相反,所以M3為男性墓,出土犧尊的M4為女性墓,他們極可能是夫妻關(guān)系。
四、呦呦鹿鳴
鹿是敏捷而美麗的動物,鹿肉、鹿皮、鹿茸均為人所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里有一首《鹿鳴》,里面寫到:“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币月蛊鹋d,比喻君子。
我國商周青銅器以鹿造型的并不多,目前可見的一件是出土于陜西張家坡的“鄧仲犧尊”,現(xiàn)陳列在中國考古博物館。
還有一件是早年流失海外的西周早期“亞此獸形尊”。
石鼓山犧尊雖無銘文,但其充滿靈性的造型,華麗的三層花紋飾,富于想象力又嚴(yán)謹(jǐn)細(xì)密的紋飾組合,讓人徜徉細(xì)品,不忍離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