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橋相送最是傷情時
董邦耀
長安城東,灞水之上,一座古橋橫臥千年。每當春風吹拂,柳絮紛飛,這座看似尋常的石橋便成了人間最傷情的所在。灞橋——這個在史冊上不過寥寥數(shù)語的地理坐標,卻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化作了中國文學中最纏綿悱惻的意象。秦穆公當年為連接雍城與東方列國而建的交通要沖,誰能想到,兩千余年后,它竟成了中國人情感地圖上最柔軟的一處。
折柳相贈的千年儀式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唐代詩人楊巨源這兩句詩,道盡了灞橋送別的核心儀式——折柳相贈。這一習俗始于漢代,盛于唐代,綿延至明清而不衰。據(jù)《三輔黃圖》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為何偏偏是柳枝?柳者,留也,諧音寄意;柳絲柔長,喻情意纏綿;柳樹易活,寓游子隨遇而安。唐人裴說《柳》詩云:"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這"無情樹"不知見證了多少有情人的淚眼。
白居易《青門柳》中描繪:"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折柳之盛,竟使春風減色,這是何等夸張又真切的形容!李商隱更在《離亭賦得折楊柳》中寫道:"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詩人以擬人之筆,讓柳樹自己開口說話:別把我折光了,留些枝條迎接歸人啊。這種幽默中透著辛酸的筆調,正是灞橋送別文學的魅力所在。
車輪下的詩行
灞橋作為長安東出的必經之路,見證了多少歷史人物的離去與歸來。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時,灞橋設有驛站,凡官員外放、將士出征、商旅遠行,皆于此餞別。李白《灞陵行送別》寫道:"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詩仙筆下的灞陵(即灞橋一帶),古樹無花,春草傷心,天地萬物皆染離愁。
更有趣的是,灞橋送別還催生了一種特殊的詩歌類型——"灞橋驢背詩"。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記載,晚唐宰相鄭綮被問及近日有無新詩,答曰:"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從此,"灞橋驢背"成了詩思的代名詞。想象一下,漫天風雪中,詩人騎著瘦驢緩緩過橋,身后是漸行漸遠的長安城,此情此景,怎能不催生詩情?
陸游《秋夜懷吳中》詩云:"灞橋煙柳知何限,誰念行人寄一枝。"八百年后的我們讀到這句詩,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時空的牽掛。灞橋的柳枝,就這樣從實物變成了意象,又從意象化作了中國人心中的情感符號。
淚眼與墨痕
翻閱唐宋詩詞,灞橋幾乎成了離別的同義詞。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雖未明言灞橋,但"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場景,分明是灞橋風物的寫照。岑參《送楊子》則直接點明:"斗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惜別添壺酒,臨岐贈馬鞭。看君潁上去,新月到應圓。"詩中的"渭城"、"楊葉"、"贈鞭",皆是灞橋送別的典型元素。
最令人動容的當數(shù)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雖然詩中寫的是咸陽橋,但描寫的正是唐代灞橋一帶常見的送別場景。親人分離的痛楚,在車輪揚起的塵埃中顯得格外刺心。
宋代以后,雖然政治中心東移,但灞橋在文學中的意象并未消褪。柳永《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分明是灞橋送別的變奏;元代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也可視為灞橋意象的延伸。這些作品共同構建了中國文學中的"送別美學"。
石橋上的時光皺褶
今日的灞橋遺址,早已不復當年車馬喧囂的景象。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灞橋遺址為隋唐時期所建,橋長約400米,寬約7米,橋墩呈船形,設計精巧。站在這些歷經千年的石墩上,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聲——李白在這里揮別長安,杜甫在此目送友人,無數(shù)不知名的商旅、兵卒、學子在此與親人淚別。
清代詩人王士禎《灞橋寄內》寫道:"灞橋楊柳碧毿毿,曾送征人去漢南。今日獨尋芳草路,斷腸春色在江南。"此時的長安已非盛唐時的國際大都會,但灞橋的柳枝依舊,送別的情感依舊。這種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正是灞橋最動人的地方。
有趣的是,灞橋送別的傳統(tǒng)甚至影響了日本文學。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晁衡)回國前,王維在灞橋設宴送別,寫下《送秘書晁監(jiān)還日本國》:"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九州何處遠,萬里若乘空。"晁衡的船遭遇風暴,誤傳溺亡,李白悲痛寫下《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這場因灞橋送別而引發(fā)的跨國詩緣,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
站在今天的灞橋遺址上,看灞水悠悠東去,兩岸高樓林立,早已不見當年"楊柳堆煙"的景象。但當我們吟誦那些關于灞橋的詩句時,千年前的情愫便穿越時空,鮮活如初。灞橋告訴我們,人類最樸素的情感——對離別的恐懼、對重逢的期盼、對情誼的珍視——從未因時代變遷而改變。
古橋沉默,流水無言,唯有那些被無數(shù)離人淚水浸潤過的詩行,還在訴說著"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永恒主題。灞橋相送,確是最傷情時,但也正因這傷情,才讓相聚顯得格外珍貴。或許,這就是灞橋留給我們的最寶貴遺產——在懂得離別之痛后,更懂得珍惜眼前人。
作者簡介:
董邦耀,筆名:驪山、高言,遼寧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原為鐵道兵5847部隊三中隊學兵15連學兵,曾任陜西省高速公路建設集團公司工會副主席、陜西省交通運輸廳史志辦主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陜西分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陜西省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會顧問、陜西省交通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陜西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2006年入選《陜西文化名人辭典》?!督鸢裎乃嚒分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