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環(huán)抱,銅門輕啟。劉華銅文化藝術館靜臥于建德乾潭的翠谷之中。這座白墻灰瓦的院落,陳列著近千件銅雕、銅木家具與香器,每一件都流淌著金屬與時光交融的光澤。館長劉華,十八歲隨父學藝,三十年如一日錘煉銅藝,終成“杭州工匠”與非遺傳承人。而他的藝術館,恰是一扇通往銅文明長河的窗口。
銅:文明的初啼
一萬年前,人類已與銅結緣。伊拉克北部出土的天然銅珠,是人類最早的金屬信物。
四千年前,華夏先民在甘肅武威敲打出純度驚人的紅銅器具。但純銅太軟,古人智慧迸發(fā)——摻入錫,煉青銅。硬度驟增百倍,一個時代就此冠名。
青銅不僅鑄就兵器與農具,更成為禮樂文明的載體。商周時期,“國之重器”后母戊鼎以千公斤銅錫鉛合金鑄造,紋飾莊嚴,彰顯神權與王權。周天子以“九鼎”象征至高權力,貴族宴飲以鼎盛牲,階層森嚴如銅紋清晰。
“銅為物之至精,不為燥濕寒暑變其節(jié)”,《漢書》一語道破其不朽本質。
銅藝:從神殿到人間
銅的價值不止于廟堂。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通行天下,銅從此成為財富的標尺。
唐宋以后,銅鏡、銅鎖、銅壺飛入百姓家。女子出嫁,銅器是必備嫁妝,“才叫風光”。
銅的實用性與文化性在匠人手中交融升華。
劉華深諳此道,將“銅與木結合”,創(chuàng)作出剛柔并濟的茶臺、香器。“我覺得銅與木可能是最完美的”,他的《兩儀古茶臺》《行云流水茶桌》屢獲金獎,讓銅器從陳列品回歸生活實用美器。
銅輝:古今的對話
走進藝術館,可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熔古:劉華以失蠟法復刻傳統(tǒng)技藝,銅版畫上層層暈染,蝕刻三色重現宋韻風雅;
鑄今:變形金剛銅雕以厚重質感碰撞潮流IP,吸引年輕人目光。
劉華更以藝術館為課堂,推動“活態(tài)傳承”:“如果有人想學,我會毫無保留教會他。”6他開展研學、聯(lián)合高校,讓銅藝進校園進社區(qū)。2024年,該館入選浙江省鄉(xiāng)村博物館,成為文化振興的典范。
銅脈:永續(xù)的未來
銅的征程從未停止。
從商周的禮器、唐宋的銅錢,到今日的電纜與電動汽車(用銅量為燃油車四倍),銅始終是文明進階的見證者。
劉華的藝術館中,一塊孔雀石原礦與精工茶壺并置——從礦脈到工藝,從歷史到生活,銅的故事在匠心的淬煉中生生不息。正如銅木香爐升起的輕煙,古老技藝在當代的呼吸中煥發(fā)新生。
銅門緩緩合上,茶山霧氣氤氳。藝術館中,一件熔銅作品“迎客松”在燈光下流光溢彩——它以1600℃高溫著色而成,虬枝如鐵,針葉若金。
萬年銅史證明:銅的文明從不凝固,它隨匠人之手流淌,因生活之美永恒。每一件銅器,都是過去與未來的契約,靜候你在時光的銅鏡前,照見文明的容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